原标题:一群精神病人在北京五环外做的“疯狂面包”,却让老外们为之疯狂?

微信又㕛叒改版了~

更新后很多小伙伴都说找不到小益,

茫茫人海中,为防大家走失,请大家

点击上方“人人公益”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

为小益加上星标,益生菌们就再也不会迷路啦!

位于五环外的北京朝阳区苏坟村,有一处占地七亩的院落,一道看似平常的红色大铁门紧紧闭着,似乎与外界隔绝。

周围是满地低矮的平房,路上的行人很少,如果想出趟远门,开车去最近的地铁站也要半个小时。

在这道大门里,是一个不寻常的世界——北京精神病托管中心。由于房租问题,这个精神托管中心几经数迁,有着将近200名精神病人和40多名医护人员,安定在了这片区域。

但这处看似低矮朴素的院落没有那么简单。你不会想到,他们居然还组织患者,开了一间面包房,卖!面!包!

“我们是来自托管中心的精神病人,这是我们做的疯狂面包,欢迎品尝。”

一个70平方米的房间,成为精神病人在托管中心的生产工坊。六位熟练的面包师傅,都是中心现在收容的精神病人。

一位厨师取出前晚和好的面,将面饼擀成一张圆饼,用小刀把饼飞快地切成八个角;其他厨师每人捏起一个角,用手盘成牛角的形状;

一壶水烧开了,小苏打被迅速加进去。随后,牛角在水里一焯,迅速捞出,被码进一叠叠烤盘,送进了烤箱。

十几分钟后,随着烤箱“滴”地一声响,牛角面包开始出炉。

随后,是法棒、牛角、桂皮卷、面包圈、火锅面包等这些面包。

面包师们分工明确,每个人都安静地忙碌着:有人揉面,有人研磨桂皮粉,有人负责制作面包造型,有人在烤盘上刷黄油……

完工后,那些新鲜面包会被装进特质的包装袋,贴上“Crazy Bake”的标签,由车运送出去销售。

这便是面包房的工作日常。

这些面包师并非天赋异凛,也不是生活中的厨房能手。看着他们有条不紊的身影,你很难相信:他们之前甚至从没下过厨房,更别谈擀面和使用烤箱了。

这个让精神病人来做面包的想法,都源于两位外国志愿者偶然的一次脑洞大开。

1999年这家北京精神病监管中心的创办,是想帮助那些面临复发风险的精神病人。从医院回家后的很多病人,往往由于缺乏监管,容易不按时服药,再加上家属缺乏专业的护理意识,病情复发率非常高。中心的成立,正是为了帮助照顾这些病人。

这里慢慢来了一些外国志愿者,有的帮忙教病人们英语,有的协助心理辅导……这里有各种帮助病人康复的项目。在这些志愿者当中,就有“面包房”活动的主要发起人——伊万和娜塔莎。

伊万过去在美国学习临床心理学专业,也当过心理医生,她和很多精神病患者打过交道;娜塔莎则是一位长期在家照顾孩子们的家庭主妇。她们是面包房创立和发展的关键人物。

在平时,病人们经常闷闷不乐的。他们与社会这样隔离开来,对自己的信心也不够,总觉得生活没有什么希望。这让工作人员都很着急,总想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精神病人的行动力与常人不太一样。例如,很多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始动性缺乏”的症状:生活懒散,孤僻退缩,社会交往能力衰退,对自己的生活缺乏主动;甚至如果不是护工督促,很多人连洗脸刷牙都保证不了。

2004年,在一次与病人的聊天中,伊万和娜塔莎突发一个大胆的想法:教大家做面包吧!不仅能帮助病人们恢复,还能增加中心和病人们的收入。

病人们闻言连连摇头:做不了!做不了!我们在家连饭都不会做,哪里还能做面包?!

病人们甚至开始怀疑:这两人恐怕也有精神病,而且不比他们轻。

托管中心主任杨云也觉得半信半疑。这不过是一家民办机构,没有政府财政的专门拨款支持,也没有大额社会捐赠。怎么办呢?用自己的人吧!

杨云带上平时负责饮食的厨房大师傅吕文海,一起去跟伊万学做面包,然后购置设备和材料,准备教大家做面包。

然而,大家还是没自信,满口都是不乐意。

杨云连开三次“动员大会”,再一个个单独细谈,终于把这些执拗的心说动了。第一组学做面包的人站出来了。

他们都是经过评估,处于康复期三、四度(轻度)的精神障碍患者,能用英语进行交流,而且他们的家人也同意了。

一个70平方米的会议室,被拾辍改造成了面包房。病人们开始学习擀面、拧麻花、打造型,然而,这些患者的学习能力依然是个问题:由于患病的关系,他们的学习能力甚至不如小学生。

工作人员耐心地陪着他们,帮忙想各种方法学习:比如拧麻花,他们就拿出毛巾作为“陪练”;有的人上手后又忘了,他们就不厌其烦地重新教;甚至,扫地拖地擦桌子,也耐心跟着病人们一步步来……

大师傅表示不急:“只要有进步就好”。

几个月后,第一批面包在大家忐忑的期待中出炉了。

嗯,味道“特别好吃”,大家都很满意。大家决定把它叫做Crazy Bake。

“Crazy在英语中只有一点点‘精神病’的意思,更多的是疯狂、激情,好的意思居多。”

贴完了标签,大家又不安了。

他们很担心人们会嫌弃这些面包,导致卖不出去。

“他们很担心没人去买他们的面包,因为那是精神病人做的面包。他们最怕的,就是遭到他人拒绝。”

对此,伊万他们不辞辛苦,将面包的图片发到朋友圈进行推广,开车到各个小区去进行销售。很多人听说这是精神病人做的面包,毫不犹豫地帮忙和推广。

越来越多的人也知道了,她们直接向面包店下订单,很多面包在未出门之前,已经有了顾客。

病人们发现自己增加了中心的收入,做面包的功底也受到了社会的承认。慢慢地,面包师们也喜欢上了去做面包。他们发现了自己还能做面包师,能以一己之力融入社会。

“自己还有能力融入这个社会,还不是一个废人,这就是自信的一种来源,也是一种康复方式。”

原本那些状态很差、经常无精打采的病人,在学做面包后,也慢慢变得精神起来。

“虽然我们赶不上那一整只蜡烛,但我们这半根蜡烛,我们也愿意。”

而随后,中心有了一个更大的计划:让精神病人也能走出铁门,到摊位与顾客面对面,参与卖面包。伊万成功联系了一些机构,包括德国驻华使馆学校在内的一些学校,更是允许病人们直接在校出售。

那些带着兴奋和好奇的孩子们,想看看面包到底是什么样的“病人”做出来的,但往往还是带着疑惑回去。因为他们看不出,他们与正常人有什么不同。

有时小朋友会忘记带钱,没法买面包,一个萌萌的小女孩甚至试着拿出一罐糖果,希望能换一个面包。

有时他们也想免费给小孩子面包,但会被那些家长阻止,因为担心会教坏小孩不劳而获。

对于与外人接触,一位面包师这样讲自己的感受:当面包递到客户手上的时候,那种特别能鼓励人、特别能带来阳光的眼神,让他觉得自己的康复还是有成绩的。

“面包房”带来了远远超乎意料的治疗效果,面包师们在一次次的成就中,变得越发士气高涨。

加入这里的面包师傅,也慢慢多了起来。

有的人开始减少药用剂量,慢慢恢复,有的人甚至到了足以回家的程度。

北京五环外的这家面包房,也慢慢被各种媒体报道。

平日里卖面包所得到的收入,不仅让面包师获得了工资,也让中心的设备变多了:1台冰箱,2台洗衣机、3台空调、100把椅子……

从2004年到2018年,面包房已经走过了十四年的光景。

这些人是精神病人,但其实并不可怕。他们的病情基本很稳定,只要按时吃药,平时与正常人也并无二致,只是那道无时不在的铁门,总在提醒着他们的不一样。

幸运的是,这个从无创造出有的面包房,让他们还能一个与外界进行沟通的窗口,让他们发现自己还担任着另一个厉害角色:面包师。而这份对未来的期待,在不断鼓励着他们奋力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这里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绵长的故事。对于未来,他们依然抱着憧憬。

“必须有希望。再慢慢找吧,找回过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小编编辑整理)

推 荐 阅 读 

戳我|  高薪请你“玩”公益,就有这么好的事儿 | 人人公益招聘

戳我| ofo小黄车要黄?从北大学生会主席到ofo创始人,他的创业史比《创业时代》还精彩.....

戳我| 央视名嘴李咏美国病逝:我希望我身边摆满了话筒.....

-EN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