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2018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设定目标远低于2017年、目标“太过宽松”等质疑,在10月31日生态环境部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回应,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不断深入,在区域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减排空间也进一步收窄,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

2018年9月,生态环境部公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提出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3%左右。

而这一数字在2017—2018年的目标中,是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15%以上。

“这个目标的设定是实事求是的,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的,是经过有关方面和地方反复研究的,是根据目前我们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空气质量改善的进程而确定的。”刘友宾回应质疑称。

从“十三五”空气质量改善的时间表来看,虽然2018年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幅度较2017年有所降低,但并未降低年度目标要求。

刘友宾说,2017年通过攻坚行动,很多地方蓝天白云重现,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不断增强。这里面既有人努力的因素,也有天帮忙的因素。据专家评估测算,在PM2.5下降的25%比例中,“天帮忙”占三分之一左右,即“天帮忙”导致PM2.5浓度下降8.5%左右。

北京近日多现“水晶天”,2018年11月1日,金黄色银杏叶和蓝天映衬下的北京故宫角楼 (视觉中国/图)

因此,在正常气象条件下,要保证2018年空气质量同比不恶化,首先要通过“人努力”抵消2017年“天帮忙”8.5%的下降比例,再加上2018年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目标3%,实际上,2018年空气质量改善任务为11%以上。

此外,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京津冀、汾渭平原气温与历史平均水平相比可能还要偏高1-2摄氏度,降水量偏低两成,大气扩散条件与上年同期相比明显偏差。综上来看,完成2018年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目标3%任务相当艰巨,大气污染防治力度依然很大。

而难啃的硬骨头,主要指的是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等,刘友宾说,“这些结构优化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效果也不可能立即显现。要充分认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往后降低1微克都越来越困难。”

为确保2018年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按期完成,2018年在攻坚方案中提出进一步任务要求和保障措施,包括强化治本之策,立足结构优化调整,着力建立污染减排长效机制;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强对地方和企业的差别化指导;此外,环境部严禁各地采取“一刀切”方式,严格依法依规,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