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际大咖来访!十月威海吸引世界目光!

威海有良好的创业环境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威海人才协会会长杜善义

“中国的创业者也好,外国的创业者也罢,威海都是他们创业的一方沃土。”谈起威海的创新创业环境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威海人才协会会长杜善义这样说。

威海是一座爱才的城市,不断进行人才政策创新,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空间。杜善义认为,在吸引人才方面,威海非常有远见。威海不仅城市宜居,而且还制定有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战略措施。此外,威海还有适合创业的环境、土壤。应该说,威海有信心有决心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来此创业发展。

不同类型的人才,选择城市的关注点和需求点不同,比如带着项目的人才会关注是否有自由的市场环境和成果产业化的土壤;高精尖科研人员会关注是否有推动前沿科技诞生的环境和要素……如何找到不同人才的“痛点”,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杜善义说,威海有千公里海岸线的资源优势,正在建设的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涵盖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代表产业。这样的平台,可以让各类人才实现人生的目标、理想。“威海在发展中,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发展机遇。依靠得天独厚的优势,激发出人才更多的潜能。”

高端优秀人才的智力优势,正逐步成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力量。如何吸引更多人才?杜善义建议,在依托“海洽会”揽才的基础上,还可以多召开一些国际层面的学术交流会,邀请的嘉宾不仅有专家、学者,还可以有大型企业管理者,逐步扩大威海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威海经济发展的需求、吸引人才的政策等等,还可以将威海发展的前景、人才岗位的信息传递到高端人才中,同时依托国际层面的学术交流会吸引全球人才为威海的发展出谋划策。“威海高校资源丰富,可以利用高校的力量,做一些学术交流会,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来了解威海,热爱威海,建设威海。”

此次“海洽会”,随着人才的深入交流、项目的深入对接,各方都满载成果归。对此,杜善义也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认为,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各行各业迫切需要新的发展动力,“海洽会”的召开,可以让海内外高端人才共同探讨新技术、新产业、新管理模式,这对威海下一步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找到城市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焦念志

“来过威海很多次,我本人也是山东人,这次来参加‘海洽会’,算是回老家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焦念志在接受采访时说。

两个月前,焦念志刚来到威海,在蓝碳会议的讲台上妙语连珠;两个月后,在此次“海洽会”上,他用中肯的话语,向“老朋友”威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个城市是否有活力,能否高质量发展,很大方面在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碳循环与海洋微型生物过程与机制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系统成果的焦念志,最看重便是人才的作用。

“此次在威海举办的第十届‘海洽会’暨威海英创会,让我看到了威海对于人才的渴求。”焦念志说。

怎样才能做好人才引进工作?面对这个问题,焦念志说了两个字:实际。“引进人才不能只在乎人才有多‘高端’,更重要的是要把人才和岗位相匹配。”

“我认为,威海在积极对话高端人才的同时,也需要一批实干人才。”焦念志说,这些实干人才可能理论上略有差距,但他们手上有知识、有技术、年富力强,同时又受外界干扰少,如果将他们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这些人将不亚于高端人才。这就要求政府一定要把总体布局设计好,从城市实际出发,找到威海真正需要的人才。

同时,焦念志也表示,引进人才,政府需要在待遇之外,更多地考虑工作环境、团队配合、子女教育等条件,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为他们实现理想打好环境基础。

近年来,康养产业成为威海发展的重点。熟悉威海的焦念志对此非常认同,他说,根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总产值规模将突破万亿。如果威海能够在此方面先走一步,便可抓住时机,超前布局,做强做大养老产业链条,成为养老产业龙头城市。

“威海在环境、人文等方面有许多其他城市所不及的特色和优势,非常适合开展研发工作。”他希望威海能够凭借自身的优势,通过“海洽会”平台,找到更多合作机会和创新人才。

让新能源技术在威海发展壮大

——访威海德强电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威科多

“我参加这次会议,是带着技术来的。”在“海洽会”上,威海德强电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威科多说。他所说的技术是新能源技术,目前该技术已经成型并扎根威海——经过前期项目洽谈签约。今年3月,威海德强电机有限公司落户环翠区,生产高效能电动车电机。

早在2015年,威科多就来到威海,并在这里开启了创业梦想。此前,他一直在欧洲工作,拥有11项发明专利,以他为核心成员的电机研究团队曾获俄罗斯杜马科技奖。使用他研发的新型高效电机的新能源车辆,总体行驶里程增加30%,100米加速时间缩短30%,生产所需的钢、铜等耗材节省30%左右。

“来威海是因为我的俄罗斯合作伙伴,我们在摩洛哥一个展会上认识,他把我带到威海,我也因此爱上了威海。”威科多说,“威海是一座很美丽的城市,吸引我来威海的重要原因是威海政府的热情和诚意,他们不仅在项目落地上给予我很大支持,也给我和家人很大帮助。”

能够参加“海洽会”,威科多感到非常开心,大会规模超出了他的想象。“刚刚在会场,我看到很多德国、俄罗斯的同行业人士,我们都对在这里相遇感到惊奇,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他们对我的技术也非常感兴趣,希望能有进一步沟通合作。”威科多说,通过“海洽会”,也让他的技术和企业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未来,威科多希望在电动车领域能有更大作为,也希望通过“海洽会”邀请更多专家来到威海、认识威海、留在威海,共同致力于新能源的研究发展。

企业里的“首席科学家”

——访迪沙药业集团首席科学家、项目研发

带头人高永吉

10月30日上午9点40分许,刚刚参加完第十届“海洽会”暨威海英创会开幕式的高永吉,快步走出威海国际会议中心。“今儿是个大日子,要与来自乌克兰的专家见面详谈,请他们去企业里看看,在高端仿制药研发领域,我们有意向展开新合作。”高永吉笑着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

在威海新医药行业,高永吉的名字并不陌生——今年年初,由迪沙药业集团主导完成的“坎地沙坦酯原料与制剂关键技术体系构建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高永吉就是这个项目的研发带头人。对于获奖,高永吉说,这要归功于迪沙药业对产品研发的不懈追求,以及威海市重才爱才惜才的政策环境和对高技术产业持之以恒的支持培育。

1993年,缘于我市赴西安组织的一次招才引智活动,时年33岁的化学硕士高永吉毅然辞掉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讲师的公职,来威海一家化工企业做工程师。

1995年,在齐鲁大道上,刚刚创立的迪沙药业开始招兵买马。高永吉这匹“千里马”被董事长王德军一眼相中,进公司研究所做一名研究员。4个月后,高永吉被任命为研究所所长。这一年,他35岁,此时的研究所只有六七个人,实验室面积仅有二三十平方米。

2000年,迪沙药业开始集中力量攻关降压药——“坎地沙坦酯”。高永吉带领的科研团队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了国外技术壁垒,建立了本项目的关键技术体系,首次实现了“坎地沙坦酯”的合规国产化生产,各项质量指标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的药典标准。

25年前,威海用招才引智的诚心引来了高永吉;25年后,他站在迪沙药业的科研平台上,用一个个质量过硬的药品真切地阐释了“人才就是创新力、人才就是竞争力”的道理。

如今,迪沙药业近400人的科研团队中,硕博学历人才占据三分之二,计划在3-5年增至1000人。

今年以来,研发团队在研发新产品的同时,把原有产品的品质从安全、节能、环保等各方面进行了再提升。

惜才爱才的威海把高永吉列为产业工程特聘专家,委以重任;迪沙药业集团任命高永吉为“首席科学家”,给了其更大的发挥空间。

“是威海优越的发展环境,让我扎根这里,潜心研究、专心工作。”高永吉说,作为产业一线科研工作者,我们将继续根植这里,用过硬的技术和产品,提升威海新医药产业影响力。

zhuan发让更多人知道~~

统筹:刘倩倩

编辑:刘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