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乾隆時期,西方武器還沒有那麼大進步。基本套路也是前裝滑膛火炮,使用黑火藥,武器是燧發槍,但是當時清朝本身也有燧發槍,火繩槍,不光是馬格爾尼帶來的槍械,清朝還從緬甸,尼泊爾,準噶爾繳獲過西方製造的燧發槍。

清朝認爲燧發槍太複雜,對機件要求高,不適合大規模裝備,除非全面提高八旗綠營的文化素質和工匠水平。

其實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武器主要優勢,也是黑火藥配方更合理,炮身製作更精細,鑄鐵質量更好。但是,並沒有形成壓倒性優勢,畢竟清軍也有1100門洋炮(進口和仿造)。

中西方武器真正拉開距離是1840-1865年,這也是西方武器爆發性大發展的20多年。首先硝化甘油炸藥出現,威力是黑火藥的13倍,有旋轉炮塔的鐵甲艦出現,後裝線膛大炮也出現在戰場上。還有可以發射金屬子彈的後裝線膛步槍。

清朝與西方武器真正拉開壓倒性差距,就是在2次鴉片戰爭之間的20來年時間。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朝也引進了一些西方武器,但是都是老式前裝滑膛炮和前裝步槍。

到了第2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已經是後裝阿姆斯特朗大炮和後裝步槍,清軍此時的武器無論是老式洋槍,還是火繩槍抬槍,都只能遭到屠殺式戰鬥。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