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背後的故事

—— 大荔帶把肘子

你日日夜夜生活的故鄉你是否真正瞭解?你的家鄉都有哪些好玩的,有哪些歷史故事,又有哪些美食呢?從這一期開始小編將持續爲大家做關中美食,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看位於關中東部大荔的帶把肘子。

說起帶把肘子,你必須先了解大荔,它地處陝西關中平原東部,是關中平原最開闊地帶,古稱同州,是東府的府衙所在地,素有"三秦通衢、三輔重鎮"之稱,東林黃河,背靠廉山、南眺華山,渭河、洛河、黃河穿境而過,是一個有山、有水、有沙漠、有溼地的地方,早在遠古時期就有猿人居住,可謂是風水寶地,悠久的歷史必然造就一系列文化遺產,包括美食,小編自認爲陝西美食都藏於民間,尤其是藏於西安周邊的各個縣城當中,是真正手把手傳承下來的,沒有變更的美味。

帶把肘子就是大荔傳承悠久的一道名菜,當然每一個美食的背後都會有一個故事,肘子的故事是這樣的:傳說在明弘治十四年(1501),同州府朝邑縣發生五級大地震,使得朝邑縣西部地區幾千間房屋倒塌,百姓流離失所、叫苦不迭。孝宗皇帝得知災情後,便派欽差大臣賈存善來同州府調查災情、賑濟災民。豈知這賈存善本是一個遊手好閒、不問正事的貪官,來到同州後並沒有直接去朝邑縣實地查災,只是簡單聽了一下朝邑知縣的彙報,便呆在同州城花天酒地、喫喝玩樂起來。怕事愛當官的同州知州不敢得罪這位欽差賈大人,便每天山珍海味變着花樣招待着,而賈存善早在京城喫膩了這些東西,下令做一些新鮮菜餚讓他嚐嚐,這下可讓知州作了難。十幾天來,同州所有名菜佳餚幾乎都讓他喫遍了,還能有什麼可供享用的?無奈之下,知州便將同州城裏所有館子的大廚都請了來,讓這些行家幫忙想想辦法。廚師們得知事情真相後十分氣憤,紛紛痛罵狗官置民衆於水火而不顧,貪得無厭到了喫人不吐骨頭的地步。但罵歸罵,幾十個人想了半天,都想不出個新花樣來。正當衆人平束手無策之時,只見一位名叫平邑仁的廚師自告奮勇說他會做一樣菜,保證讓欽差大人滿意。知州一聽非常高興,馬上對平邑仁說:“需要什麼東西儘管說,若同州沒有可派人去省城去買。”只見平邑仁笑了笑說:“什麼也不需要,只要一根骨頭罷了。”聽了他的話,在場的人都楞住了,摸不着頭腦。

“什麼骨頭,是龍骨還是鳳骨?”知州問。

“大人不用操心,狗啃的骨頭咱同州到處都有。”平邑仁笑着說。

“平邑仁,這可是給欽差大人做菜,千萬馬虎不得。如果欽差大人滿意,本州重重有賞。”知州以爲平邑仁是在開玩笑,心想只要能交差就行了,所以並沒有怪罪平邑仁說的話。其他廚師見平邑仁已經承擔了此事,心裏也輕鬆了許多,至於他做什麼與己無關,便也各自散去了。

要說這平邑仁,在同州城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一般廚師,但他秉性剛正、嫉惡如仇。這次,店裏的大廚有病,掌櫃的爲了應付便讓他來參會,誰知他竟不知天高地厚把活給攬了下來。回到店裏一彙報,掌櫃的氣的肺都炸了,把平邑仁大罵了一通,但他卻笑着說自有辦法。原來,這平邑仁得知知州叫他們去是爲了商量給欽差做菜之事,氣便不打一處來,已經開始盤算要好好整治一下這狗官賈存善。

“你不要砸了我的牌子,如果知州怪下來,你馬上捲鋪蓋走人!”掌櫃的出於無奈,重重地撂下這句話隨他去了。

眼見把掌櫃的氣跑了,平邑仁便一頭鑽進廚房研究起他的正事來。他先在垃圾桶裏尋,看見一根豬前腿骨頭,便拿出來洗淨剁成兩節,留下上半節。再從肉案上取了一點豬肉皮,又割了幾塊肉。等把這幾樣東西湊在一起一看,既不能炒也不能炸,便乾脆取了一隻老碗來,先將肉皮鋪在碗底,上面擺放好肉塊,再將那根骨頭放在最上面。完事以後,和了一些調料澆在其上,便將老碗放到蒸籠裏去蒸。過了多半宿,在家等得心慌的邑仁媳婦找來了,這時平邑仁估計肉已經蒸熟了,便起鍋取碗。看見一根白骨頭擺在碗裏,一塊豬皮鋪在下面,媳婦一下子傻了,直罵平邑仁不想活了,把狗啃過的骨頭放在上面遭踐人。

“你說的對,我就是要遭踏這個狗官。你知道這菜叫什麼?這叫砸骨扒皮。如今這些貪官污吏,整天花天酒地、橫徵暴斂,不管不問老百姓生死,這不正是喝老百姓的血、抽老百姓的筋嗎?這些王八蛋,我恨不得砸他們的骨,扒他們的皮!”平邑仁忿忿地說。一席話觸動了邑仁媳婦,“對,這些狗官就應該糟蹋一下,大不了咱不幹了。”看見媳婦同意自己的看法,平邑仁便高興地把碗放到木盤裏,準備送到知州府去。

“等一等,這樣去也太招人眼了,再說也不好看。”媳婦攔住了平邑仁。

“哪咋辦?”這時只見邑仁媳婦拿了一個大瓷盤子往老碗上一扣一翻,揭開碗一看,豬皮已將骨頭蓋住了,菜品呈現凸狀,恰如一隻爬在盤子裏的王八。平邑仁一看十分高興,見案板上有一碗麪醬,便伸手挖了一點塗抹在肉皮上,再拿了一根蔥,用刀將蔥白切成短節放在盤子四周,這時白、綠、醬紅三色映襯,竟也特別好看。小倆口高興地合不攏嘴,媳婦怕時間長了菜涼,便催促趕緊給欽差送去。

平邑仁腳下生風般地趕到知州府,饞貓似的欽差賈存善已經等候多時了。他揭開碗,首先被菜的造型看呆了,再低頭一聞醇香撲鼻,便也顧不得四周那麼多直勾勾的眼睛,拿起筷子豁開肉皮,夾起一塊就放到了嘴裏。只嚼了兩下,便連聲稱讚:“好,好,好!”看見盤裏放有蔥白,便拿了一根就着喫,不一會兒竟將整盤菜喫的乾乾淨淨,只剩那根骨頭還橫在盤中。喫罷飯、喝完茶,抹了一把油嘴的賈欽差便問平邑仁:“這道菜叫什麼名字?本官咋從來沒有聽過見過?”這一問倒使平邑仁愣了一下,做這些東西時只想糟蹋一下這狗官,誰知他竟喫了個香,現在還要問菜名,總不能說叫砸骨扒皮吧?平邑仁是個聰明人,想到自己放的豬前腿骨看似一個把柄,便隨口說道:“這菜叫帶把肘子。”賈存善聽了正想再問什麼,卻一眼瞧見旁邊還在流口水的同州知州,便面帶慍色地訓斥道:“本欽差到同州已十餘日,爲何今日纔將帶把肘子拿來?”同州知州竟慌亂地不知如何回答,異常尷尬。平邑仁忙給知州解圍:“此道菜是小人近日才研製出來的,大人是第一個品嚐的人,知州大人根本不知。”

“好菜,好菜,真乃餚中佳品!”賈大欽差仍然讚不絕口。

不幾日,欽差賈存善便帶着三大食盒帶把肘子回京覆命去了,帶把肘子的名氣也隨之傳到了京城。在陝西、同州,帶把肘子更是傳遍了省府,凡來同州的官吏、商家、遊客,都點名要喫帶把肘子,平邑仁也因此出了名。

至今,帶把肘子的民間傳說已經口口相傳了500多年,它的出現源於老百姓對官府腐敗的憎惡,而它的發展卻展現了人民羣衆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歷經數代名師不斷精心鑽研,帶把肘子已日臻精美,被認定爲陝西名特菜,製作工藝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就是帶把肘子背後優美的故事傳說,因屬蒸菜類,在秦饌筵席上久負盛名,《中國菜譜》秦菜部分把其列爲第一名菜。作酒菜、飯菜均可。色澤棗紅,如把柄,故稱“帶把肘子”。它的用料別緻,不同於其它肘菜。肘子帶骨帶蹄,成菜如丘,造形別緻、豐滿,堪稱“盤中一王”。且其風味肘肉酥爛不膩,肘皮膠粘,香醇味美。是一道富含蛋白質、鈣質的菜餚,在大荔一代婚喪嫁娶的宴席上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有了它說明宴席的級別就高。怎麼樣,看到這裏有沒有流口水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