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出生时间,我与隰师同属“40”后。但隰师尚小我六岁,又长新中国一岁。就是说,它呱呱坠地于新中国诞生前夕。这所名望之校,国荣她荣,国盛她盛,却是不可以阙略。无论是隰师人,抑或是隰县人,乃至于晋西及部分平川(西山人称临汾盆地为平川)人,无不以高山景行仰视隰师——尽管她已离开故土,融进更高的学府。

隰县师范学校庆祝建校40周年情景

隰师所以脱胎于隰县,是这块土地厚重历史的孕育、丰满乳汁的沾濡。春秋时期的重耳封蒲,西晋时期的汉国刘渊建都,从莆邑、蒲阳、蒲子、汾州总管府、隰州总管府、隰州、龙泉郡、长寿、隰川一路走来,一路风光,向为晋西南首善之地。抗日战争时期的隰蒲特委,山西省第九行政区,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九分区,第九地委,隰县地委,无不以隰县为依托,往四下里拓展。由此不难理解,1946年隰县解放,1948年即成立隰县师范,既是当时形势的催生,也是区位优势的选择。

李才旺为隰县师范学校建校50周年题写校训

教化培育,兴办学校为第一要务。隰县古为隰州,向有兴学育人传统。明清时期,里有私塾,州有学宫。清康熙年间又创办了紫川书院,晋西子弟得以接受良好教育。后书院改学堂,同时出现了女子学堂。1919年成立的山西省立第九中学,可说晋西新式教育之先导。全省九座省立中学,隰县占其一,隰县有何能何德奉迎这所学府来归?说到底,借重的还是此地历史久远,教化流长,郡人争先。抗战时期的省立进山中学落脚隰县,主校区仍然设立于九中。隰县教育香火绵延不绝,独领风骚于晋西南。由此看来,隰县师范承九中余脉而生,是顺天时择地利趋人和的一件盛事。

李立功为隰县师范学校建校50周年题写贺词

一个地方,崛起一座学校,是一个地方的幸事。一座学校,扎根适宜生长的沃土,是一个学校的兴事。人不吃饭无以生存,不学习无以明理。故而教书育人,开化进步,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师范则是造就师资的学苑,责任何其重大!从省立九中到地管隰师,从市属隰师到隰师撤并离隰,六十年间培养学生数以万计,可谓广植桃李,嘉惠士林。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隰师的一份功劳和贡献。而隰县的发展与进步,也多赖隰师的长期助力。因此,传承文明,隰师贡献尤大;开启民智,隰县受惠最多。隰县人入学读书者多,隰县人受其风化深,就连唱歌跳舞打篮球,隰县人都跟着长进。隰师在隰,就是隰地的一棵大树,可以树下乘凉,可以树上采果。隰师是市立学校,但隰县人视它为自己的学校,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夸谝她,当作文化坐标。隰师呢,吃住用依赖隰县。隰县籍的教师多,隰县的亲戚朋友也多,自然与隰县结下姑舅亲。隰县幸其有她,隰师幸其有隰,荣辱与共六十年,留得口碑七十载。

隰县师范学校建校50周年纪念碑

也许有人猜测,你对隰师如此钟情,不是她的校友,便是她的教工。非也。我既没有入学隰师,更没有执教隰师,只是以一个隰县人的目光打量隰师,心向往之。不过,推究起来与隰师也有一些因缘可说。

我于1956年考入隰县中学。草创时期,设备简陋,校舍不足,校方曾借用一墙之隔的隰师宿舍近两年。若干年后,我在县委党校帮工,又因县委党校客居隰师,又有过短暂勾留。我的印象,隰师师资高,设备强,校风好,环境一流,可说是藏龙卧虎之地,育才培德之所。当时,隰师的名师宿儒如雷贯耳,想走近他们却没有这个福分,但隔山望月,不也能共享清辉!所以,对隰师,我一直仰视她。想起那段经历,非隰师人受隰师益,或多或少生发出近朱者赤的感喟。

本以为与隰师的因缘就此打住。不承想,1998年隰师校庆五十周年时,不曾做过隰师学子的我,却应校方之请,撰写校庆纪念碑碑文,愕然之余便是欣然。想起珍存在脑海中的片羽吉光,搦笔为文,一百三十九言竟日而成。这是我写过的多帧碑记中最是简短畅快的一件,可看作校外学生校内情结的答卷。

今年九月,隰县师范已经走过70个春秋。借隰师70周年校庆的机会说说隰师,算是一位与她结伴成长的隰县人的习缘和心仪。更多的话,留给隰师人去说,相信隰师人扯开这个话题会收拢不住,如绵长细流,荡漾出更丰满、更精彩、更有情感的涟漪。

2018年,

时值隰师建校70周年,

虽然隰师已不存在,

但隰师的精神永存!

希望大家在文末写下你的留言,

为母校隰师送上你的祝福!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