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得趁早。

  比如帶父母去旅行這件事。

  因爲你遲早會意識到,人生就是一場減法:父母的健康,能走的距離,以及和他們剩餘的見面次數……

  直到歸零。

  你打算等到多少歲出發呢?

  50?

  60?

  還是——

  《老爸102歲》

  102 Not Out

  海報上是一對父子。

  巴布,老到了那種像是出不了遠門的樣子。

  外表,老態龍鍾。

  頭髮稀少,聳肩駝背,眼睛像死魚一樣耷拉着……

  內心,也死氣沉沉。

  日常怕死,天天測血壓,給診所醫生打電話確認身體狀況。

  事無鉅細極其規律,不容許任何一點變動,廁所一塊磚頭變動了他都會嚇得便祕6個月。

  他的人生太需要一點改變,需要一點詩和遠方。

  需要兒子來帶他出門旅行?

  海報裏的那對父子,巴布纔是兒子……

  爸爸達特里,102歲了。

  但看上去,他比兒子年輕太多。

  愛穿紅豔豔的西裝,有用不完的活力,說不完的話。

  出門坐三輪,跟司機一路嘮嗑,以此方式走遍印度,懂遍印度。

  口頭禪還特別中二——

  衆所周知,我永遠死不了

  字幕來源:印度電影論壇字幕組,下同

  老爸年輕至死,兒子卻絲毫沒有繼承到他樂天的基因。

  建議這對父子,還是去做個親子鑑定吧……

  但老爸在意的倒不是這個。

  而是他覺得——

  和你住在一起,真是折壽啊。

  兒子每天死氣沉沉,向他傳播負能量,比散播二手菸更致命。

  於是,他把心一橫,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把兒子送進養老院。

  哈哈哈!

  只聽說過丟進孤兒院的,送養老院還是頭一回。

  102歲還要操心兒子,75歲還要被爸爸拋棄。

  這對相互嫌棄的父子該咋辦?

  他們簽了一張“不平等條約”。

  只要巴布在半年內完成達特里下達的所有任務,他就可以擺脫“被棄養”的命運。

  任務一:寫封情書給已經去世的老婆。

  ???

  七老八十寫情書,還要寫給去世十幾年的已亡人……

  毫無創造力的巴布花了幾天總算交了作業,情話基本靠抄,原創內容基本靠罵。

  數落自己的缺德老爸。

  任務二,切斷與診所醫生的聯繫。

  巴布身體沒啥大毛病,卻天天跑去看醫生,達特里覺得他過於緊張健康狀況反而容易有毛病。

  任務三,剪爛用了65年的毛毯。

  巴布特別念舊,難以接受新變化,東西用舊了從來不扔。

  因爲他給自己的心理預設是,離開熟悉的事物,他就會睡不好。

  任務四:花一天時間遊覽孟買。

  一邊玩一邊完成任務,聽起來很有趣吧。

  emmm,巴布還是不開心……

  孟買一日遊,“遊覽”的是他的一生。

  從小到大、悲喜離合全裝在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

  去小時候常玩的公共樂園,看到混凝土大飛機,想起自己逝去的童年時光。

  去幾十年前常帶兒子阿莫去的教堂,聽着鐘聲,想起兒子去了美國30年,電話都沒打過幾通回來,自己是一個“哀求愛”的可悲父親。

  去以前和妻子常去的麪包店,打包一個蛋糕,再坐一輛馬車,沿着海濱道路走……

  一天,一輩子飛馳而過。

  巴布的兒子不在身邊,老伴也天人兩隔。

  孤苦伶仃。

  Sir想到一個詞,“孤寡青年”。

  是的,不管你75歲,102歲,還是二十歲,都可能提前“老去”。

  變老,到底是一路的累積,還是一路的失去?

  回憶過去的同時,巴布也在不斷參悟活着的意義。

  身邊的人一個個離去,自己所剩的不過是回憶和一些難以捨棄的舊物。

  到底是緊握不放開心,還是“向前看”開心?

  102歲的父親達特里看似在用“回憶過去”的辦法挖苦、刺痛巴布。

  但他給的每個任務,其實都有一番“深意”。

  回憶過去,同時也斬斷過去。

  人年紀越大,越念舊。

  放不下舊物、舊人,枷鎖也就越來越多。

  一條毯子,說不上多珍貴,但用了65年就會有感情,沒了它就會睡不着。

  雖然兒子阿莫是個混蛋,去美國讀書用完了他所有積蓄。

  巴布依然愛得盲目——

  不管兒子是不是利用自己,不孝順自己,他都想把最好的留給他。

  活了75年,卻沒爲自己活過。

  巴布這一生,也是很多中國老人的寫照。

  爲家庭,爲孩子,爲工作,奔波一生。

  到老也不能完全放下,想着失去的人,希望緊握現有的物品(親情、財產、房子)……

  甚至每天陷在對死亡的恐懼和對過去的懷念中。

  可失去舊物和舊人,未必意味着失去生命的意義。

  剪爛了毛毯,和狼心狗肺的兒子決裂,巴布才明白——

  年紀越大,越該放下,去及時行樂,去擁抱新生。

  《102歲》用搞笑和溫情的故事,講人生之道。

  不見得多煽情,也沒有擊中深刻的社會議題。

  但這場高齡父子間的小打小鬧,卻容易擊中每個人心裏最軟的一塊。

  巴布總覺得達特里爲老不尊,太過招搖浪蕩。

  等他不自覺學會了達特里的招牌手勢“喲”,才發現這手勢做起來這麼歡樂——

  不給自己設限,才容易發現更多樂趣。

  達特里要求巴布栽植一盆君子蘭,直至開花。

  背地裏卻偷偷調換,在巴布生日那天給他驚喜呈現一盆已經盛開的花。

  就算102歲,默默爲孩子付出的心意也一直沒變。

  當然,甭管年紀多大,人總想擺脫父母的控制。

  巴布和父親同住一個屋檐,生活方式大相徑庭。

  父親想讓他活力四射,他的反抗方式就是越活越謹慎——

  家裏物件不能隨意變動,比起及時行樂,喫藥和看醫生纔是頭等大事。

  但,誰規定老年人必須這樣?

  生活充實,自信滿滿,有活力且有能力地去做自己快樂的事,不也是他們的權利?

  廣場舞也好,黃昏戀也好,說走就走的旅行也好。

  忙活了大半輩子,老來爲自己活一把,完成年輕時未盡的心願。

  爲自己而活。

  在此之前,有關老人的電影,大多和“養老”有關。

  《桃姐》講述溫馨細膩的養老院故事,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被遺忘的時光》裏,老人們深陷失智症,害怕失去記憶,努力找回記憶和愛;《我們倆》孤單北京老太太和北漂女青年同住一屋檐,雖然矛盾不斷但也有相互陪伴的溫情……

  講到老年人,主題總離不開“老無所依”。

  他們的形象總是弱勢——

  孤獨,渴求團圓,等待照顧。

  《102歲》擯棄了這些。

  取而代之的是“老人如何活得更精彩”。

  就像達特里說的,“我的一生就像一場精彩的球賽。”

  永遠充滿幹勁,永遠充滿未知,想要一直享受鮮花和掌聲,走到哪都是目光的焦點。

  不管多少歲,都享受當下,享受活着。

  來時懵懵懂懂,走時歡樂散場。

  在有限長的生命裏不斷去尋找無限的快樂。

  老年的意義不止於“恐老怕死”的溫情。

  這次,印度電影又走在了我們前面。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