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领域,只要存在超额收益的产品,就不会缺少博傻的群众。这种现象,在P2P行业则更加普遍。P2P行业在诞生之初便以超出银行理财数倍的收益迅速捕获了大量用户,投资人数从最初的十几万人增加到现在450万人,投资成交额从14年43亿迅速上升到18年的1200亿,P2P平台也由最初的几十家发展到了现在的1800多家。

超高的收益率促使了P2P行业的快速发展,但相应的也带来一定的风险。在过去4年,P2P平台由于无法兑付,跑路的平台便多达400多家。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在去杠杆和资管新规以及监管趋严的影响下,短短几个月跑路平台便高达165家。其中号称有央企背景的,成交金额高达750亿的唐小僧也在这波浪潮中轰然倒下,留下了一群一脸痛苦的韭菜们。

P2P平台大量跑路的真相

P2P频繁暴雷的核心因素

人性的贪婪是导致投资P2P亏钱的最重要因素,超高的收益率则是P2P平台大量倒闭跑路的核心因素。前不久领导在陆家嘴金融论坛明确说到,投资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P2P平台大量跑路也是因为平台承诺客户过高的收益率,导致很多平台铤而走险去投资一些高风险的行业,最后出现了本金亏损。

那么P2P行业的收益率究竟是多少呢?以2013年为例,2013年P2P行业刚在中国发展,为了吸引用户,P2P平台抛出了令人无法拒绝的条件。部分平台的收益率甚至在40%以上,整个P2P行业的平均收益率也达到了骇人听闻的22.75%。如果再算上平台的运营费用、抽取的手续费等其他费用,平台的最终收益率要在40%以上,要知道政府规定的高利贷预警线才36%而已。

近几年随着监管的趋严虽有所下降,但仍然高达10.1%。跑路的唐小僧收率甚至只有9.6%,但这仍属于高风险投资范畴。毕竟市场无风险收益率十年期国债利率也仅为3.6%,银行不保本理财普遍收益率也在4%-6%之间,唐小僧以高出数倍的最终收益率发产品,倒闭跑路也是正常的现象。

P2P平台大量跑路的真相

去杠杆、资管新规加快了P2P倒闭

P2P大量跑路的核心因素是因为超高的收益率,但直接因素则是金融去杠杆和资管新规的出台。首先从金融去杠杆来说,去杠杆的最终目的自然是降低社会宏观负债率,通俗的说就是缩减大家的借款存量,大家多用自己的钱做生意。

压缩借款存量的手段不外乎以下三种:还钱,违约,通货膨胀。对于平台来说,还钱是不可能还的,这辈子不可能还的,都是凭本事借的,都还烂在项目里呢。通货膨胀更多的则是控制在国家、经济政策制定部门手里,平台运用基本不太可能。至于违约,“打破刚兑”,则是去杠杆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债务瞬间减少。而且也不用忍受还钱和通货膨胀的阵痛,因此很多P2P平台选择了违约、平台破产的方式去打破刚兑,偿还债务。这也是应对去杠杆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从资管新规来说,资管新规最核心的内容是去通道、去链条、去资本层层嵌套,打破刚兑。

而P2P行业则是通过多层嵌套、过度杠杆达到高收益的标准,但这也无形之中催生了资产的价格泡沫,2015年的“股灾”和现在的房地产泡沫便是由此产生。

这样的现状,严重违背了P2P行业发展之初背负的「盘活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结构调整」的使命,「规范资产管理业务」成为国家层面的共识。资管新规的出台也意味着P2P的好日子到此结束。P2P行业大量的业务也被监管层叫停,充当地方融资平台的路被堵死,社融规模的下降,也导致其影子银行的功能丧失。首付贷、校园贷、现金贷、金交所等口子也被逐步被堵上,网贷能做的业务越来越少。高收益的通道基本被堵死,挣的钱不足以支付投资者的利息,最后平台只能选择倒闭跑路。

P2P平台大量跑路的真相

高收益是P2P平台跑路的最重要因素,因此,P2P行业要想长期发展存活下去,首要条件便是降低投资收益率。毕竟只要是投资就很难保证每年10%以上的收益,巴菲特投资至今复合收益率也仅为18%。

投资收益率的下降也会促使大量的小平台失去竞争力,最后陷入倒闭的现象,P2P行业集中度也会形成寡头效应。而在资管新规和监管趋严的影响下,P2P行业的资金也会逐渐的脱虚向实,资金逐渐流入真正有需要的中小企业手里,最后真正成为实体经济改革的助力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