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領域,只要存在超額收益的產品,就不會缺少博傻的羣衆。這種現象,在P2P行業則更加普遍。P2P行業在誕生之初便以超出銀行理財數倍的收益迅速捕獲了大量用戶,投資人數從最初的十幾萬人增加到現在450萬人,投資成交額從14年43億迅速上升到18年的1200億,P2P平臺也由最初的幾十家發展到了現在的1800多家。

超高的收益率促使了P2P行業的快速發展,但相應的也帶來一定的風險。在過去4年,P2P平臺由於無法兌付,跑路的平臺便多達400多家。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在去槓桿和資管新規以及監管趨嚴的影響下,短短几個月跑路平臺便高達165家。其中號稱有央企背景的,成交金額高達750億的唐小僧也在這波浪潮中轟然倒下,留下了一羣一臉痛苦的韭菜們。

P2P平臺大量跑路的真相

P2P頻繁暴雷的核心因素

人性的貪婪是導致投資P2P虧錢的最重要因素,超高的收益率則是P2P平臺大量倒閉跑路的核心因素。前不久領導在陸家嘴金融論壇明確說到,投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P2P平臺大量跑路也是因爲平臺承諾客戶過高的收益率,導致很多平臺鋌而走險去投資一些高風險的行業,最後出現了本金虧損。

那麼P2P行業的收益率究竟是多少呢?以2013年爲例,2013年P2P行業剛在中國發展,爲了吸引用戶,P2P平臺拋出了令人無法拒絕的條件。部分平臺的收益率甚至在40%以上,整個P2P行業的平均收益率也達到了駭人聽聞的22.75%。如果再算上平臺的運營費用、抽取的手續費等其他費用,平臺的最終收益率要在40%以上,要知道政府規定的高利貸預警線才36%而已。

近幾年隨着監管的趨嚴雖有所下降,但仍然高達10.1%。跑路的唐小僧收率甚至只有9.6%,但這仍屬於高風險投資範疇。畢竟市場無風險收益率十年期國債利率也僅爲3.6%,銀行不保本理財普遍收益率也在4%-6%之間,唐小僧以高出數倍的最終收益率發產品,倒閉跑路也是正常的現象。

P2P平臺大量跑路的真相

去槓桿、資管新規加快了P2P倒閉

P2P大量跑路的核心因素是因爲超高的收益率,但直接因素則是金融去槓桿和資管新規的出臺。首先從金融去槓桿來說,去槓桿的最終目的自然是降低社會宏觀負債率,通俗的說就是縮減大家的借款存量,大家多用自己的錢做生意。

壓縮借款存量的手段不外乎以下三種:還錢,違約,通貨膨脹。對於平臺來說,還錢是不可能還的,這輩子不可能還的,都是憑本事借的,都還爛在項目裏呢。通貨膨脹更多的則是控制在國家、經濟政策制定部門手裏,平臺運用基本不太可能。至於違約,“打破剛兌”,則是去槓桿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債務瞬間減少。而且也不用忍受還錢和通貨膨脹的陣痛,因此很多P2P平臺選擇了違約、平臺破產的方式去打破剛兌,償還債務。這也是應對去槓桿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從資管新規來說,資管新規最核心的內容是去通道、去鏈條、去資本層層嵌套,打破剛兌。

而P2P行業則是通過多層嵌套、過度槓桿達到高收益的標準,但這也無形之中催生了資產的價格泡沫,2015年的“股災”和現在的房地產泡沫便是由此產生。

這樣的現狀,嚴重違背了P2P行業發展之初揹負的「盤活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結構調整」的使命,「規範資產管理業務」成爲國家層面的共識。資管新規的出臺也意味着P2P的好日子到此結束。P2P行業大量的業務也被監管層叫停,充當地方融資平臺的路被堵死,社融規模的下降,也導致其影子銀行的功能喪失。首付貸、校園貸、現金貸、金交所等口子也被逐步被堵上,網貸能做的業務越來越少。高收益的通道基本被堵死,掙的錢不足以支付投資者的利息,最後平臺只能選擇倒閉跑路。

P2P平臺大量跑路的真相

高收益是P2P平臺跑路的最重要因素,因此,P2P行業要想長期發展存活下去,首要條件便是降低投資收益率。畢竟只要是投資就很難保證每年10%以上的收益,巴菲特投資至今複合收益率也僅爲18%。

投資收益率的下降也會促使大量的小平臺失去競爭力,最後陷入倒閉的現象,P2P行業集中度也會形成寡頭效應。而在資管新規和監管趨嚴的影響下,P2P行業的資金也會逐漸的脫虛向實,資金逐漸流入真正有需要的中小企業手裏,最後真正成爲實體經濟改革的助力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