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楊

編輯/張偉賢

“在過去20多年中,得益於中國10億網民基數,消費端推動了互聯網產業的蓬勃發展,但隨着人口紅利見頂、創新乏力、惡性競爭等問題凸顯,監管力度一步步加大,目前增速已經顯著放緩”,4月19日,奇安信董事長齊向東表示。

與此同時,隨着全面數字化時代開啓,互聯網正從消費端向生產端、政府端攀升。但齊向東指出,消費互聯網的神話不再適用於數字化時代,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爲數字化產業的一員,而這些企業在借鑑早期互聯網成功模式時,不約而同遇到了“五大魔咒”。

數字化產業“五大魔咒”

第一個“魔咒”是燒錢補貼圈用戶的“圈地魔咒”。齊向東表示,早期處於流量紅利時代的互聯網產業獲客成本和試錯成本都比較低,跑馬圈地的確可以擴大規模、搶地盤,然後再通過快速試錯、快速迭代實現小步快跑。

而在數字化時代,B端獲客成本很高,如果通過跑馬圈地、讓利等方式獲客,會造成巨大的市場投入,導致研發資源不足,不利於企業長期良性發展。同時B端試錯成本高,一旦出錯就可能是重大損失,客戶留存更無從談起。

第二個“魔咒”是人員增速超過營收增速的“人效比魔咒”。To C企業一個產品面對的是海量用戶,一旦產品研發成功就是“一本萬利”,隨着用戶規模不斷擴大,邊際成本優勢也更加凸顯。因此,早期成功的互聯網企業,普遍都擁有人口紅利帶來的很好的“人效比”增長曲線。

但到數字化時代,To B的競爭力源泉不是客戶邊際成本優勢,而是組織能力。沒有強大的組織能力,服務客戶越多,會推動企業規模擴大,但有可能陷入人效比“死亡陷阱”。

第三個“魔咒”是照搬國外遭遇水土不服的“舶來魔咒”。互聯網產業早期是從“舶來”模式發展起來的,每個成功的互聯網企業,都或多或少“複製”學習了國外的成功模式,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但在數字化產業中,由於中外企業數字化程度的顯著差異,將國外模式照搬到國內,可能會遇到嚴重的“水土不服。”

第四個是標準化產品無法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標品化魔咒”。互聯網產業是靠標品化崛起的,一款產品可以適用於千萬級甚至上億用戶。但在數字化產業中企業客戶業務複雜,個性化強,很難實現“標品化”。爲滿足不同企業的不同功能需求,服務提供商要對產品進行定製開發,研發週期一般是9個月,這就造成一款產品的定製難、複用難。

第五個是升級迭代難、缺乏持續創新的“升級魔咒”。互聯網產業中,過去升級迭代很容易,只要在服務提供端統一操作即可。數字化產業中,企業客戶的網絡架構、信息系統非常複雜,擴展、更換、新增產品或功能都比較繁瑣,涉及到數據遷移、網絡變更、算力擴容等多個環節,升級迭代難度指數級上升。這導致很多客戶擔心影響業務連續性、穩定性和安全性,寧可遷就落後系統,也不敢貿然升級或更換。

齊向東認爲,這五大魔咒,既是互聯網產業現階段遇到的問題,更是整個數字化產業遇到的“絆腳石”。

靠平臺化破局

至於如何打破上述“五大魔咒”,齊向東表示,通過研發平臺的量產,可以有效解決上述難題。

而齊向東之所以敢於給出這樣的答案,也是因爲過去幾年,奇安信已經通過實踐,嚐到了平臺化的甜頭。

從2017年開始,奇安信開始逐步落地“平臺化”戰略。2019年,奇安信基本完成了“鯤鵬”、“諾亞”、“雷爾”、“錫安”四大研發平臺;2021年3月,奇安信又推出“川陀”、“大禹”、“玄機”、“千星”新四大平臺,形成八大平臺研發矩陣。

對奇安信而言,隨着主要研發平臺的全面量產,“五大魔咒”也將被不斷提升的平臺效率所打破。

比如,通過鯤鵬平臺的量產應用,同等規格性能下成本可降低一半,讓邊界安全系列產品的性價比實現倍增。同時,研發平臺還加快了產品創新速度,極大降低試錯成本,實現低成本獲客和留存。

再比如,奇安信30多款終端產品,基於川陀平臺的統一式量產,在保障低bug、高質量的前提下,成本可下降三分之二。

齊向東稱,平臺化是奇安信集團長期的戰略,而該戰略將分爲三個階段:首先是研發平臺化,通過研發平臺的成功量產,推動研發人員實現人效比40%左右的提升,爲奇安信2022年的盈利打下基礎;

第二步是產品平臺化,通過實現安全產品協同與數據統一管理,全面提升產品競爭力,保持營收高增速;最後是能力平臺化,通過適應安全行業整合化趨勢,帶領行業走向集中化,改變小規模、零散化、同質化的現狀。

齊向東還透露,平臺量產帶來的收益,將不僅是奇安信,更是整個網絡安全行業。接下來,奇安信將向生態夥伴全面開放研發平臺,並將在今年的BCS大會上,公佈詳細的生態夥伴認證標準並開放平臺接入申請通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