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桑園成就一座名剎,一座名剎催生一條街市——

泉州網3月29日訊 (記者 殷斯麒 文/圖)昨晚8點,千年泉州西街亮相央視4套紀錄片《記住鄉愁》第五季。原汁原味的西街故事、感人至深的故土情懷、熟悉的老街場景,勾起了大家的濃濃鄉愁。紀錄片展現泉州“多元文化寶庫”的包容性,原真呈現流傳千年的西街風貌,引發了強烈反響。

泉州西街登陸央視說鄉愁話海絲

攝製組在西街拍攝泉州小喫製作過程

以“包容”爲主線 講述海絲起點故事

泉州西街在《記住鄉愁》第58集播出,以《海絲起點 閩南古韻》爲題,主線爲“包容”。

“當開元寺的鐘聲響起,泉州西街也醒過來。泉州西街是泉州形成最早的一條街巷,這裏古厝和洋樓遙相呼應,宗祠和教堂靜靜矗立,整條街道就像是一座穿越了時空的博物館,展示着這裏過往繁華,也記錄着這裏曾有的風貌。”專題片甫一開始,就出現了西街的航拍鏡頭,鐘樓與東西雙塔遙遙對望,紅磚古厝掩映其中,長長的老街川流不息,構成一幅耐人尋味的文化畫卷。

西街上的對聯和門匾,訴說着西街的根源和血脈。1300年前紫雲黃氏的故事,就這麼娓娓道來。歷史上閩南一帶山多地少,適合種桑養蠶。黃守恭鑽研技術,並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大家,泉州的絲綢產業日漸壯大,遠銷海外,自此成爲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

開放包容的姿態讓紫雲黃氏美名流傳,也讓西街和泉州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正如片中講述的“一片桑園成就一座名剎,一座名剎催生一條街市”, 而後西街日漸繁華,呈現出“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勝景,各種不同的文化信仰,在這裏都能得到尊重。西街上有數不清的小巷,每一個名字背後,都隱藏着一個西街往事。紀錄片講述了鎮撫司的故事,典獄長顏賢的德名,流傳千古。

老街人開放包容的教育環境,深深影響着西街人的品格。西街走出了四個大學的大學校長。83歲的陳篤信回到西街,他從小不僅學習儒家經典,更學習近代科學,實現融會貫通。

今天的西街成爲文化遺產寶庫,紀錄片還講述了吳文良父子收藏墓碑的故事,父子兩代人把100多方保護下來的碑文進行翻譯,留下了泉州對外文化交流的寶貴見證。

“擁有海納百川的氣魄和胸襟,以西街爲中心,泉州古城也展開了新的保護提升工程,以嶄新面貌迎接着八方來客。”94歲的詩人龔書綿從臺灣回到了西街,這位“西街姑娘”爲兩岸的文化交流竭盡所能。生在泉州的她,始終難以忘懷家鄉的記憶,今年元宵節,踏上故鄉的土地,幾度熱淚盈眶。故鄉的記憶,永遠鐫刻在她的心裏。

“對於一代代老西街人來說,思鄉情結,就包括在這彎彎曲曲的街巷裏。”紀錄片的最後,與西街有關的人物一一閃過,他們對故鄉的依戀讓人感動不已。

因“鄉愁”聚人心 西街後人接力保護古城

“千百年來,開放、包容的精神滲透在這片土地上,也深入到每個老西街人的心中。一條老街,見證這座古城的滄桑與厚實。”近年來從事古城保護與提質工作的市古城辦副主任黃團峯是紫雲黃氏後裔,他激動地說,先輩紫雲黃氏始祖黃守恭以開放、包容的思想大力發展海上貿易,使得泉州成爲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而老街也因海上貿易的繁榮,匯聚了不同地域的文化,進而形成如今人氣旺盛的多元化古街盛景,“身爲後人,深感做好古城保護與提質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爲歷屆市委、市政府的果斷決策和持續主動作爲點贊。得益於啓動古城保護提升工程,今天才能欣喜地看到央視《記住鄉愁》原汁原味又讓人怦然心動的老街實景實情實物紀錄。”

遠在菲律賓的90歲華僑李健生,通過在泉州的孫女李女士的視頻直播看到了這集紀錄片,半個小時時間裏,老人家靜靜盯着屏幕。“我爺爺小時候常常去西街玩耍,看到熟悉的路、開元寺的雕刻、古早小喫時,嘴裏一直唸叨着記得這裏。爺爺因爲身體原因已經快20年沒回家鄉了,片子裏滿滿都是他的鄉愁。最後我看到他眼中泛着淚光。”李女士說道。

“這一條包容的老街,中西合璧、東西交融。這是一條大愛的老街,民風摯誠、厚德無私。多元文化在刺桐城裏激盪融合,使泉州人的精神世界格外豐富,展現出多姿多彩、內涵包容的古城氣質。”西街老居民洪泓不僅親自在紀錄片裏擔任受訪嘉賓,更在朋友圈裏不斷推介西街文化,講述西街故事。

朋友圈裏,關於《海絲起點 閩南古韻》的討論刷屏了。“30分鐘看了覺得不過癮,這條老街,需要一個系列來完成對她的靠近與親密、反觀與洞悉。”泉州師院張燦榮老師寫道。“魏懷陽老師帶領古城講解員們參與協助拍攝,感覺非常自豪。”古城講解員陳萍激動之情溢於言表。“西街是泉州的地標性建築,人文景觀、民俗文化厚重,可以說是閩南文化的縮影。”網友雕琢時光留言。“關於西街的鄉愁不會因爲紀錄片播完而終止,掌聲屬於有歷史積澱和故事的泉州西街,屬於央視攝製團隊的精湛表達。”參與拍攝的泉州廣播電視臺編導說道。

一個月來,泉州頻頻登陸央視。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鏡頭聚焦的背後,是城市品牌力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而紀錄片的播出,更讓泉州文化符號深入人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