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三代官窯御瓷一直人們競相追捧的對象,成爲國內外熱拍的藏品。2002年,香港著名實業家張永珍女士以4150萬港幣拍下一件舉世罕見的清雍正粉彩福壽雙全蟠桃紋橄欖瓶,創下了當時清代瓷器拍賣的新紀錄。早在20世紀上半葉,它就已飄洋過海、流落海外,幾十年來,這件"寶瓶"一直在沒有任何保護設置的條件下,作爲一隻檯燈的燈座使用。它能毫無破損地完整保存下來,本身就是一個傳奇。2003年,張永珍女士把這件國寶無償地捐獻給國家,由上海博物館永久收藏。

清雍正  仿木釉粉彩花卉紋幾座

大家就會很奇怪這件清雍正粉彩瓷器會如此名貴?這還要從“粉彩”的誕生說起。

粉彩,作爲景德鎮傳統四大名瓷之一,是在五彩和琺琅彩的影響下,產生的一種釉上彩瓷新品種。在彩繪時,用玻璃白料打底,使畫出的圖案可發揮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現一種粉潤的感覺,因此被稱爲“粉彩”或“軟彩”。初創於清代康熙末期,盛燒於雍正、乾隆時期,延燒製晚清時期。

長物居 仿雍正手繪鬥彩瓷小杯

清乾隆 珊瑚紅地描金粉彩開光嬰戲圖提樑壺

神奇的玻璃白

由於加入一種叫做“玻璃白”的不透明物質打底,與各種色彩融和後,便產生粉化作用,紅彩變成粉紅,綠彩變成淡綠,黃彩變爲淺黃,皆爲不透明的淺色調,也就是“一色多變”,因而色彩品種大大增加。粉彩的顏色燒成後,在瓷器表面上有一定的厚度,色彩變得粉嫩柔和,光澤晶瑩並有立體感。

粉彩的製作方法一般是:先在經過高溫燒成的白瓷上勾勒出圖案的輪廓,然後用含鉛的玻璃白打底,再將各種顏料施加於玻璃白之上,用乾淨的筆將顏料按照需要的濃淡洗開,最終使花果和人物的衣服一類顯現出自然的顏色變化,濃淡明暗十分逼真,這是粉彩最大的進步。

雍正爺的嗜“瓷”偏好

雍正在位十三年,爲政勵勤求苛,實爲中國歷史上鮮有之務實派君主。與行政之風相同,雍正帝於官窯器的製作上亦相當關注,《清宮造辦處活計清文件》記載,對造辦處送樣的瓷器,從原料的配製、畫樣的人員到圖案、造型,其皆親自審閱,事無鉅細,使得雍正朝官窯瓷以胎薄釉潔、工藝講究卻不流於繁瑣揚名於世,粉彩瓷器即是各種代表。

雍正帝喜好將各種紙畫圖案移至瓷盤上,終年可鑑其美,得其趣。其時造辦處承做的皇家用器,每一件的產造,皆需經過“呈核再做”的程序。若如本品之製作必先讓宮廷畫師繪出圖樣,經雍正帝批閱同意之後下發御窯廠燒造方成。其畫稿設計,往往必經幾番修改之後,方有今日所見之清妍秀美。御瓷畫樣出自當朝宮廷御用畫師之手,寫生寫意並重,設色穠麗,筆調雅逸。清秦祖永《桐陰論畫》評雍正之花卉“用重粉點瓣。後以淡色籠染。粉質凸出縑素上。”這種用重粉營造質感,以淡色渲染的風格,繪畫風格符合雍正皇帝的審美取向,也融入了雍正皇帝的鑑賞韻味。昇平盛世天子雅好,宮廷畫師和御窯高手配合無間,最終成就了各種雍正粉彩珍瓷。

一代御窯傳奇

在清三代督陶官當中論最有名的,要數康熙時期的臧應選、郎廷極,雍正時期的年希堯,然後就是唐英,其中唐英是最有創燒能力的,堪稱一代大師。

清  粉彩人物紋如意耳扁瓶

清雍正六年,朝廷頒佈了一條聖旨:“唐英,內務府員外郎銜,駐景德鎮御窯廠,佐理陶務,充駐廠協理官。”初至時他雖不懂陶瓷,但是詩、書、畫方面非常強,憑藉他的智慧和辛勤努力,幾年時間便能做出非常到位的瓷器。應該是雍正皇帝比較喜歡唐英,比較清雅、樸素,沒有那麼豪華,兩人都很文人,也恰符雍正的品味。據成書的《景德鎮陶錄》、《古銅瓷器考》等著作中,都大爲讚歎:“廠窯至此,集大成矣”,稱自唐英督陶創“有陶以來,未有今日之美備”的盛況。到雍正十三年(1735),每年所花得燒造瓷器的費用達到數萬,製作的瓷器不下三、四十萬件,數量巨大。

在追求藝術寫真上,粉彩改寫意爲寫實,比如花卉注意顏色盈澤和陰陽向背,翎毛注重羽毛的質感和色彩變化,人物注重神態表現和容貌陰影,這些改變是中國彩瓷表現力的一個飛躍,顯然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

粉彩瓷器施色之前,先用摻有砷粉的“玻璃白”打底,調色有時用油,筆法重渲染,有陰陽向背之別。另外粉彩的色料有部分使用西洋配方,色彩豐富,所以畫出的花鳥蟲草人物更加生動逼真,大量技巧的探索與革新,才成就了雍正粉彩的盛名。

作爲青花的主要對手,它所有的變化都在仿自然界顏色的過渡,這是粉彩最重要的表現力。這種柔和的色彩表現非常符合大衆的心理,具有最廣泛的羣衆基礎,當時每一個百姓都以擁有粉彩爲樂趣。

雍正粉彩以秀麗雅緻,粉潤柔和見長,既不像康熙粉彩古樸渾厚,於疏朗中見典雅;更不似乾隆粉彩那雍容華貴、玲瓏精緻的風格和追求華麗繁縟圖案裝飾特色。

美的東西,往往都需要精湛的技藝才能創造。景德鎮制瓷匠人們常說做好粉彩瓷需要懂得“一分畫,三分填色,六分烤”,想要製作出這樣的粉彩瓷,對繪畫技藝的要求更加苛刻。

粉彩瓷的繪畫技藝,大致分爲畫粉彩和填粉彩,其中畫粉彩包括起稿、製圖、拍圖、勾線、彩料。而填粉彩包括渲染(打玻璃白)、填色等,我們一起來看看讓雍正爺癡迷的粉彩瓷是怎麼畫出來的吧。

起稿

俗稱“打圖”。一般起稿都是直接在瓷器上進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結合器型。先用淡墨打草稿

用淡墨打草草稿

製圖

俗稱“做圖”,將瓷上打好的淡墨稿子,用濃墨仔細勾描一遍,然後將弄潮了的毛旁紙將已勾好的墨稿從瓷面上拓印下來,這樣瓷上的圖樣便過渡到了紙上,而這張紙需要保持乾燥,太溼容易使墨滲開,導致圖稿紙紋樣模糊不清,這樣就做好了原圖稿。

用濃墨勾描

拍圖

把從瓷面上揭下來的紋樣拓印在毛邊上叫“圖紙”涼幹後,再在圖紙上按上面的紋樣用濃墨重描一鎰,然後再打溼,將溼漉漉的圖紙用吸水紙吸出多餘的水,將圖紙變潮了便可撲在白瓷上用手掌輕輕拍打,揭開圖紙,一個清清楚楚的紋樣稿便印到了雪白的瓷面上了。上面的花紋與原圖一模一樣。景德鎮的配對瓷的批量生產瓷之所以能畫成一模一樣,就是用這方法。

拓印

拓印後效果

拍好了圖樣的瓷器僅僅是在瓷器上有了稿子。象中國畫一樣,有了稿子還必須落墨,而陶瓷上不是落墨而是“畫料”,這種料叫珠明料。由於畫粉彩的生料用樟腦油調成的,這就要求熟悉油料性能,即料與油的配比問題,油少了太乾太澀畫不出線來。油多了流得太快,畫出來的線又粗極易滲開而將畫面弄髒,這就要在學習實踐細心體驗。

勾線

彩料

勾完線之後,也如畫中國畫那樣,要用濃淡乾溼不同的墨染,染出不同的層次來。陶瓷上是用兩支筆:一支上料筆,一支不上料,將料按陰陽向背的方向慢慢渲染開來,通常陶瓷上叫這種方法是“彩”。

上料

按層次染開

填粉彩

粉彩畫好後,要待樟腦油料幹了,纔可以填色。

渲染

爲使彩繪出現濃淡凹凸的變化,有些地方需要打玻璃白,待幹後在玻璃白上渲染顏色。所謂“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濁劑,屬氧化鉛、硅的化合物,根據其乳濁作用,可以使彩繪出現濃淡凹凸的變化,增加了彩繪的表現力,讓畫面粉潤柔和,富於國畫風格。

填水顏色

打玻璃白

“彩”和渲染是有區別的

“彩”是直接在瓷面上進行的,而渲染必須是在填過顏色的玻璃白上進行的。彩料的工具時用軟硬適中的狼毫筆,而渲染則是用柔軟的尖細羊毫。

填花彩

填色

先填粉彩的底顏色,待煤油基本幹後,最後再罩粉彩的水顏色(俗稱“死顏色”)。

填底顏色效果

由於填的色料變化很大,填上去和最終烤出來的效果不一樣,所以填色過程全靠藝人的感覺和經驗。另外,對瓷胎釉面的釉料要求苛刻,釉、彩在烤燒過程中膨脹係數是否同步,直接影響呈色效果,次品率較高。

經典複製

此件仿清雍正粉彩橄欖瓶,胎質細膩,形爲橄欖,撇口,長頸,溜肩,鼓腹,圈足。瓶身典雅端莊,線條光滑柔順。尤其口、頸及腹部的比例十分勻稱。此瓶造型輕盈秀麗,靈巧俊雅,紋飾吉祥,具有很高的繪畫技巧。橄欖瓶體繪製了桃實、桃花、桃枝、蝙蝠、靈芝、竹子等,在傳統文化中均屬於吉祥圖案,因桃子象徵"長壽",蝠是"福"的諧音,寓意福壽雙全,而以“竹”諧“祝”音,寓意“靈仙祝壽”與“五蝠捧壽”。

此條爲廣告信息

不代表本號觀點

如有違規請聯繫我們

將進行及時處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