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个孩子都像是一台空白电脑,你给他按什么程序,以后就能做怎样的工作、过怎样的生活。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从前有一位父亲,他喜欢文艺,尤爱音乐与书法,于是在孩子还未出生前,就已为他们规划好了之后的发展道路。男孩,就学书法;女孩,就学音乐。这位父亲和当时的很多人一样,因为众所周知的时代原因,没能上成大学,而这个梦就被他寄托在了未来孩子们的身上。

在之后的岁月中,他有了两个女儿,小时候已经展露出了音乐才华,父亲觉得和他的设定吻合,所以更坚定了让她们走音乐这条路。只是在那时的南京,改革开放初期,学习钢琴并不是家家都能负担得起的,甚至钢琴本身都是难得一见的乐器。于是,父亲为大女儿选择了二胡,在陪练的过程中,除了不会拉,父亲已经成了一位很好的二胡老师。原本为二女儿设定的扬琴路线也旋即变成了二胡,毕竟把求艺的整条路再重走一遍,过程实在太繁琐,更何况二胡已被他摸得门清儿。

两个女儿的日常,除了上学就是练琴。放学后,别的孩子在玩,姐妹俩只好趴在窗边看着人家在下面跳房子、踢毽子,看着看着就会特别生气。

对于练琴,父亲只有一个招儿,就是打。

父亲的心愿就是姐妹俩都能考上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因为在他心中,考上附小,就等于半只脚进了大学。

很多年以后,当已经成为著名音乐人的二女儿回忆起考进上音附小的那一刻时候,她说别人问她会想家吗,她的回答是,不想,心里真的是高兴死了,终于可以逃离父亲。

这个女儿就是校园民谣时期的代表人物丁薇,转型幕后的十年间,又为大家带来了《人间正道是沧桑》、《失恋三十三天》、《如懿传》等四十余部影视剧配乐。

如今的她笑说,自己有一个非常奇葩的父亲,“在姐姐和我出生前,就已经决定好了我们的未来。”她说,对于父亲的情感很复杂,小时候明明很怕他,非常想离开他,但到了高中时又突然理解了这个男人,这个为了姐妹俩学艺,甘愿放弃自己事业的男人,这个为了姐妹俩学艺,宁可不断扮黑脸的男人,终究还是识才的。虽然长大后的女儿并不认同他的教养方式,但仍然感谢他。

“我爸爸是识才的,他并没有为我指歪路。如果我不是搞音乐的料,他让我学,那么是害了我。但事实上,我确实在这条路上比很多人有天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没有办法很明确地判断,到底喜欢什么,要做什么,所以大人的判断很重要。

那些‘自生自灭’式的放养教育理念,我并不赞同,所谓的‘你喜欢就好’,听上去是没错,但是以我的亲身经历而言,每个孩子都像是一台空白电脑,你给他按什么程序,以后就能做怎样的工作、过怎样的生活。如果明明他是特别适合按上音乐程序的,但是你却没有给他按,没有给他加速,那么他可能就错过了人生中最好的职业。当然,他也可能过得很快乐,但是他错过了成为他那行很棒的人的机会,他没有从事他最适合的事情。

有人认为孩子快乐的玩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我小时候的苦练,我是不会享受到现在的这份快乐的。”

02

如果我是那个家长,一定要自己先喜欢音乐,要把自己喜欢的带给孩子听,这样才能跟孩子交流。

他是在四岁时,人生设定中被按上“音乐”这个程序的,甚至还来不及分辨自己是不是个顽皮的孩子,长辈们就把他一屁股揿在了钢琴凳上。

长大后的他,当看到自己课堂上出现了一位头顶鸟窝、无拘无束、自我放飞的小女孩时,他一边“头大”着,一边又难掩羡慕,因为这样的我行我素是他从未曾有过的,而这也正是一位艺术家想要带来其独一无二的作品时不可或缺的人设必备元素。

他就是钢琴王子李泉。

童年的经历,让他对于现在的琴童有着特别多的共情。“小时候,我跟着老人们生活在上海,父母在另一座小城,老人们跟我说,想要留在上海,就一定要考上上音附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人们齐心协力让我练琴,因为‘这个孩子必须考进’。’’四岁开始练琴,一天五个小时,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后,普通的时间每天五小时,临近比赛、演奏会或是考试,那就一天七八个小时。附小、附中、再到取得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作曲系双学位,李泉是个准科班出生的音乐人。他说,自己最怕看到一脸严肃弹琴的孩子,“那他肯定在家里受到过很多‘压迫’。”

从小的经历让他觉得,练琴对于孩子们的成长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却不该延续从他那时就延续下来的“填鸭式”音乐教育。应该为孩子们打开整个音乐世界,让孩子们尽可能地去多听、多感受,多点时间“玩音乐”。

自称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琴童,面对如今已经超过3000万的琴童队伍,他感叹于对于那些逼着孩子练琴,自己除了听孩子弹奏的音乐,从不欣赏其他音乐的家长,“如果我是那个家长,一定要自己先喜欢音乐,要把自己喜欢的带给孩子听,这样才能跟孩子交流。”

03

在音乐的世界中不分输赢,你未来可能不会也不必非要成为职业演奏家,但是当你打开音乐大门的那一瞬间,你的人生就会变得不一样,就会变得更丰富。

机缘巧合,两位曾经被家长“逼迫”练琴的孩子,如今一起成为了正在爱奇艺播出的《天才小琴童》中的明星导师,终于有机会在节目中实践自己的教学理念。

李泉、丁薇常会在录制间隙交流些感想,对于琴童练琴那回事,他们颇有共识:80%的孩子都是非自愿练琴的,当一开始的新鲜、有趣被长时间的机械练习所取代时,很少有孩子能从中真正得到欢愉,但学习钢琴、学习乐器,如果不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完成肌肉记忆,空有聪明,也是无用的。

所以两人和另一位导师凃惠源(《听海》、《剪爱》、《往事随风》等华语歌坛金曲都出自他手)一起,拉着节目组不停想招儿,要给孩子们打开广阔的音乐天空,让他们觉得“弹琴可以很酷哦”,让他们能够发自内心地爱上钢琴、爱上音乐。

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李泉重遇了那个刚跨入上音附小的“自己”,他与孩子们分享在音乐道路上种种第一次的经历:第一次在台上头脑空白,忘记要弹什么,最后遗憾下场;第一次上台唱歌时,紧张到肚子疼……

他也带着孩子们经历了他们音乐道路上的很多第一次,第一次见识钢琴的内部构造,参与钢琴的制作;第一次知道原来钢琴的黑键可以那么中国风,对应着“宫商角徵羽”,最让琴童生畏的黑键一下子就变得亲近起来……

为了让孩子们学会音乐中最重要的合作与聆听,丁薇带着孩子们学习合唱,探访彩虹合唱团;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节奏的重要性,凃惠源改编网红“杯子舞”,和大家一起在录音室体验歌曲制作的过程……看似无关钢琴的种种,却在不知不觉中点亮了孩子们对于练琴的热情。

三位音乐人太懂得琴童的心理状态,也太懂得保护孩子们对于音乐世界探索的热情。有一集节目,上音校友、施坦威艺术家茅为蕙(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的孙女)带着得意门生前来“踢馆交流”,最终时刻,导师们想的不是分出胜负,而是怎样的结果才能对交流的孩子们产生更好、更深远的影响。他们想让孩子们知道,在音乐的世界中不分输赢,你未来可能不会也不必非要成为职业演奏家,但是当你打开音乐大门的那一瞬间,你的人生就会变得不一样,就会变得更丰富。

多年前的父辈们,“打”开了孩子们的音乐天地;多年后的这些“昔日琴童”,正在《天才小琴童》里,打开孩子们的音乐天地。从“打”开到打开,他们正在告诉你“弹钢琴很酷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