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個孩子都像是一臺空白電腦,你給他按什麼程序,以後就能做怎樣的工作、過怎樣的生活。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從前有一位父親,他喜歡文藝,尤愛音樂與書法,於是在孩子還未出生前,就已爲他們規劃好了之後的發展道路。男孩,就學書法;女孩,就學音樂。這位父親和當時的很多人一樣,因爲衆所周知的時代原因,沒能上成大學,而這個夢就被他寄託在了未來孩子們的身上。

在之後的歲月中,他有了兩個女兒,小時候已經展露出了音樂才華,父親覺得和他的設定吻合,所以更堅定了讓她們走音樂這條路。只是在那時的南京,改革開放初期,學習鋼琴並不是家家都能負擔得起的,甚至鋼琴本身都是難得一見的樂器。於是,父親爲大女兒選擇了二胡,在陪練的過程中,除了不會拉,父親已經成了一位很好的二胡老師。原本爲二女兒設定的揚琴路線也旋即變成了二胡,畢竟把求藝的整條路再重走一遍,過程實在太繁瑣,更何況二胡已被他摸得門清兒。

兩個女兒的日常,除了上學就是練琴。放學後,別的孩子在玩,姐妹倆只好趴在窗邊看着人家在下面跳房子、踢毽子,看着看着就會特別生氣。

對於練琴,父親只有一個招兒,就是打。

父親的心願就是姐妹倆都能考上上海音樂學院附小,因爲在他心中,考上附小,就等於半隻腳進了大學。

很多年以後,當已經成爲著名音樂人的二女兒回憶起考進上音附小的那一刻時候,她說別人問她會想家嗎,她的回答是,不想,心裏真的是高興死了,終於可以逃離父親。

這個女兒就是校園民謠時期的代表人物丁薇,轉型幕後的十年間,又爲大家帶來了《人間正道是滄桑》、《失戀三十三天》、《如懿傳》等四十餘部影視劇配樂。

如今的她笑說,自己有一個非常奇葩的父親,“在姐姐和我出生前,就已經決定好了我們的未來。”她說,對於父親的情感很複雜,小時候明明很怕他,非常想離開他,但到了高中時又突然理解了這個男人,這個爲了姐妹倆學藝,甘願放棄自己事業的男人,這個爲了姐妹倆學藝,寧可不斷扮黑臉的男人,終究還是識才的。雖然長大後的女兒並不認同他的教養方式,但仍然感謝他。

“我爸爸是識才的,他並沒有爲我指歪路。如果我不是搞音樂的料,他讓我學,那麼是害了我。但事實上,我確實在這條路上比很多人有天賦。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他沒有辦法很明確地判斷,到底喜歡什麼,要做什麼,所以大人的判斷很重要。

那些‘自生自滅’式的放養教育理念,我並不贊同,所謂的‘你喜歡就好’,聽上去是沒錯,但是以我的親身經歷而言,每個孩子都像是一臺空白電腦,你給他按什麼程序,以後就能做怎樣的工作、過怎樣的生活。如果明明他是特別適合按上音樂程序的,但是你卻沒有給他按,沒有給他加速,那麼他可能就錯過了人生中最好的職業。當然,他也可能過得很快樂,但是他錯過了成爲他那行很棒的人的機會,他沒有從事他最適合的事情。

有人認爲孩子快樂的玩很重要,但是如果沒有我小時候的苦練,我是不會享受到現在的這份快樂的。”

02

如果我是那個家長,一定要自己先喜歡音樂,要把自己喜歡的帶給孩子聽,這樣才能跟孩子交流。

他是在四歲時,人生設定中被按上“音樂”這個程序的,甚至還來不及分辨自己是不是個頑皮的孩子,長輩們就把他一屁股撳在了鋼琴凳上。

長大後的他,當看到自己課堂上出現了一位頭頂鳥窩、無拘無束、自我放飛的小女孩時,他一邊“頭大”着,一邊又難掩羨慕,因爲這樣的我行我素是他從未曾有過的,而這也正是一位藝術家想要帶來其獨一無二的作品時不可或缺的人設必備元素。

他就是鋼琴王子李泉。

童年的經歷,讓他對於現在的琴童有着特別多的共情。“小時候,我跟着老人們生活在上海,父母在另一座小城,老人們跟我說,想要留在上海,就一定要考上上音附小。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老人們齊心協力讓我練琴,因爲‘這個孩子必須考進’。’’四歲開始練琴,一天五個小時,進入上海音樂學院附小後,普通的時間每天五小時,臨近比賽、演奏會或是考試,那就一天七八個小時。附小、附中、再到取得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作曲系雙學位,李泉是個準科班出生的音樂人。他說,自己最怕看到一臉嚴肅彈琴的孩子,“那他肯定在家裏受到過很多‘壓迫’。”

從小的經歷讓他覺得,練琴對於孩子們的成長而言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是卻不該延續從他那時就延續下來的“填鴨式”音樂教育。應該爲孩子們打開整個音樂世界,讓孩子們儘可能地去多聽、多感受,多點時間“玩音樂”。

自稱是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琴童,面對如今已經超過3000萬的琴童隊伍,他感嘆於對於那些逼着孩子練琴,自己除了聽孩子彈奏的音樂,從不欣賞其他音樂的家長,“如果我是那個家長,一定要自己先喜歡音樂,要把自己喜歡的帶給孩子聽,這樣才能跟孩子交流。”

03

在音樂的世界中不分輸贏,你未來可能不會也不必非要成爲職業演奏家,但是當你打開音樂大門的那一瞬間,你的人生就會變得不一樣,就會變得更豐富。

機緣巧合,兩位曾經被家長“逼迫”練琴的孩子,如今一起成爲了正在愛奇藝播出的《天才小琴童》中的明星導師,終於有機會在節目中實踐自己的教學理念。

李泉、丁薇常會在錄製間隙交流些感想,對於琴童練琴那回事,他們頗有共識:80%的孩子都是非自願練琴的,當一開始的新鮮、有趣被長時間的機械練習所取代時,很少有孩子能從中真正得到歡愉,但學習鋼琴、學習樂器,如果不通過長時間的練習完成肌肉記憶,空有聰明,也是無用的。

所以兩人和另一位導師凃惠源(《聽海》、《剪愛》、《往事隨風》等華語歌壇金曲都出自他手)一起,拉着節目組不停想招兒,要給孩子們打開廣闊的音樂天空,讓他們覺得“彈琴可以很酷哦”,讓他們能夠發自內心地愛上鋼琴、愛上音樂。

在與孩子們的相處中,李泉重遇了那個剛跨入上音附小的“自己”,他與孩子們分享在音樂道路上種種第一次的經歷:第一次在臺上頭腦空白,忘記要彈什麼,最後遺憾下場;第一次上臺唱歌時,緊張到肚子疼……

他也帶着孩子們經歷了他們音樂道路上的很多第一次,第一次見識鋼琴的內部構造,參與鋼琴的製作;第一次知道原來鋼琴的黑鍵可以那麼中國風,對應着“宮商角徵羽”,最讓琴童生畏的黑鍵一下子就變得親近起來……

爲了讓孩子們學會音樂中最重要的合作與聆聽,丁薇帶着孩子們學習合唱,探訪彩虹合唱團;爲了讓孩子們體會到節奏的重要性,凃惠源改編網紅“杯子舞”,和大家一起在錄音室體驗歌曲製作的過程……看似無關鋼琴的種種,卻在不知不覺中點亮了孩子們對於練琴的熱情。

三位音樂人太懂得琴童的心理狀態,也太懂得保護孩子們對於音樂世界探索的熱情。有一集節目,上音校友、施坦威藝術家茅爲蕙(中國橋樑之父茅以升的孫女)帶着得意門生前來“踢館交流”,最終時刻,導師們想的不是分出勝負,而是怎樣的結果才能對交流的孩子們產生更好、更深遠的影響。他們想讓孩子們知道,在音樂的世界中不分輸贏,你未來可能不會也不必非要成爲職業演奏家,但是當你打開音樂大門的那一瞬間,你的人生就會變得不一樣,就會變得更豐富。

多年前的父輩們,“打”開了孩子們的音樂天地;多年後的這些“昔日琴童”,正在《天才小琴童》裏,打開孩子們的音樂天地。從“打”開到打開,他們正在告訴你“彈鋼琴很酷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