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紅是股份公司在贏利中每年按股票份額的一定比例支付給投資者的紅利。是上市公司對股東的投資回報。分紅是將當年的收益,在按規定提取法定公積金、公益金等項目後向股東發放,是股東收益的一種方式。通常股東得到分紅後會繼續投資該企業達到複利的作用。

初識分紅是小時候看TVB的電視,劇中某公司董事長公司被收購之後趕下臺有點不甘心,競爭對手會說你的股權光靠每年的分紅也足夠衣食無憂了。那時看到這個片段我纔讀小學或初中的樣子,做爲好喫懶做的我就開始對分紅感興趣了,不過小時候互聯網還不發達,那時關注股票是用電視來看行情的,主要有央行二套還有報紙中間那個欄有股票的收盤價格。也正是有了小時候的記憶,大學之後我去投書館就開始看上了《聰明的投資者》,並在大四的時候用5000塊學費和3000塊的兼職收入開始入市,那時是2006年,剛入市時我已經懂得了用市盈率和股息率來選股,並且懂得最大的一筆投資也儘量不超總金額的20%,所以當時8000塊錢我總共買了5只股票,大家可以腦補一下是什麼樣的情況。也就是每隻股票買兩三百股,我還記得買的是格力電器,中原高速,開灤煤炭,國電電力,萬科。這第一筆投資在後來的2007年爲我賺了七八倍的收益,不過到了2008年由於我深得價值投資的真傳,死了都不賣,並且不斷買入,終於在2008年把賺的都虧完並且把工作後賺到的工資也虧掉了30%。

也就是在2008年的慘痛教訓之後,我纔開始學會了股債平衡的方法,知道了當股票的隱含收益低於債券時要堅決清倉。其實這個用股息率來做也是可以的,比如股票原來價格10元,股息是0.5元,股息率爲5%,當股票價格升到20元時,股息仍爲0.5元,股息率變爲2.5%,顯然價格上漲之後性價比降低會自動出局。當然我們在談股息的時候有些童鞋會問:“我資金量比較小,光靠這點股息是不夠的,我們還是要炒漲得快的股票。”對於這一點,我們可以來看看中證紅利和滬深300的關係。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出中證紅利明顯跑贏滬深300指數,所以股息率是個有效的阿爾法因子。(阿爾法因子-能創造超額收益的有效因子)

關於高股息可能有些同學可會會問:“我們前面不是講了高自由現金流和高淨資產收益率了嗎?爲什麼還要強調高股息?”其實股息率就是上市公司的照妖鏡,如果公司樣樣都很好,但是就是不願意分紅,如果在高速發展時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過了這個時期之後,往往淨資產的累積並不能提高公司的ROE,這時候不分紅或者不提高分紅就是侵害中小股東的利益了。上市公司不分紅這就像假如你是一個女生,你和一個男同學談戀愛,然後一起生活一起創業,在剛開始創業時窮得叮噹響,你和他一起過苦日子,但是幾年過後錢開始賺多了,但是他卻連買化妝品的錢都不肯給你,這就說不過去了一個道理。所以所有說自已很賺錢但不肯分紅的上市公司大概率都是耍流氓。

輕視股息在A股中可以找到很多的例子,比如2015年創業板3000點時,我說要注意泡沫的風險,那時很多人說炒股不翻倍就不合格。那是一個人人夢想找到十倍股的年代,爲此不惜付出過高的價格,從而陷入“增長率陷阱”。創業板當時最高超過4000點,2018年10月底只有1200多點。當時新股動不動10個以上的一字漲停板,有很多炒次新股的朋友卻夢幻成空,在熊市中慘痛割肉。

按時發放股息,說明公司賺到了真金白銀,也說明管理層能以股東利益爲重。在A股,因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導致投資者踩雷的情況不時發生,比如著名的扇貝跑路事件,包括最近在討論的某中藥龍頭企業,股息率高的企業一般比較少有財務造假的,因爲敢發股息的一般都是真真實實能賺到錢的。

在《投資者的未來》這本書中,西格爾教授在該書中用翔實的歷史數據指出:那些雖然增長不快,但能支付股利的公司卻往往在股市週期中給予了投資者高收益。比如在今年的熊市中,持有高股息的股票還可以讓你在熊市中有子彈可以加倉。同樣的子彈在熊市中可以買到更多的股票,這在將來的牛市中將使你獲得很大的好處。

可能你關注了很多投資理財類的內容,但是卻依然沒有學會做投資,比如想定投不知道投啥最終只能買餘額寶;定投遇到市場大跌不能堅持;那股票經常掉進坑裏;想看財寶卻一頭霧水,這些都是因爲你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和思考,或者你可以考慮加入鐵公雞學院。

https://t.zsxq.com/f2jIaei

跟着巴菲特一起炒美股,給感興趣的球友送上美股開戶指南,轉戶至雪盈證券,轉戶費用100%報銷!上不封頂!https://snowballsecurities.com/open?r=ZDQYB@今日話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