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公佈了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有三人獲獎:

美國學者:阿比吉特·班納吉、邁克爾·克雷默

法國學者:埃斯特·迪弗洛

獲獎原因是:“在緩解全球貧困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

他們也想治一治窮病。

- JIMU -

一、

相較於往年,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沒有頒給高深理論的學者,而是更重視對現實問題的關切:

他們從窮人的日常生活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試圖探究所謂的“窮人現象”。

貧窮是個道德問題?一個經典的問題是:窮人爲什麼窮?

有人說,因爲窮人“信用差”、“懶惰”,也有人說,因爲“窮人思維”,還有人說這個社會註定有窮有福很正常不值得奇怪……

這三位學者通過大量的研究證明,窮人之所以窮,並不是因爲道德低下或者說思維方式太侷限,反而他們已經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最理性的抉擇。

二、

香港曾有一檔節目,叫窮富翁大作戰,讓有“富人思維”的資本家去體驗一週底層窮人的生活。富豪們從一開始堅持自己的“窮富思維”論。

但是到真實體驗後,不得不發出“活着就已經用盡全力了,哪裏還有時間和精力去計劃下星期、明年會怎樣?”的反思。

再看看三位學者的研究案例:在非洲,窮人們把政府提供的免費蚊帳(預防瘧疾)拿去做婚紗,把免費避孕套當成氣球,把免費馬桶當花盆……

他們爲什麼不知道避孕、防疫、清潔水源的重要性呢?因爲周圍所有人都這麼幹。

如果你覺得愚昧,那麼聯繫一下我們身邊的實際:富人是不是更多的堅持運動和體檢,購買一大堆保險,相反窮人總是“重視治療輕預防”——平時不注重檢查身體,拖成大病之後亂花大錢。

倉廩實而知禮節,往往是當你的生活有基本的保障,你纔有時間思考一些別的事,比如說計劃未來,比如說爲教育投資。

三、

這似乎是一個驗證“富人思維”和“窮人思維”的案例,然而採訪實際是:窮人覺得沒有錢做預防,沒有時間做鍛鍊。因爲有限的支出要用來養家餬口,有限的經歷要用來賺錢。

感謝這這三位偉大的學者,他們的的研究表明,窮人之所以窮,窮人之所以做了很多看似“窮人思維”的決策,實際上很大程度都是基於現實所做的理性決策,跟富人所做決策的本質並無不同,都是“有限理性決策”。

要想真正的擺脫貧窮,除了拋除“偏見”,恐怕更要做的是革新認知。即使身處困境,也要盡一切所能爲未來投資。

然而,每個人的認知資源都是爲了適應現狀而產生,我們的認知習慣又反過來禁錮了我們的思維模式。

想拓寬知識面,不僅要和偏見和固有認知做鬥爭,更要擺脫惰性,在更大更多元的圈子裏去激盪思想,真的很難。

- JIMU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