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滿含熱淚看完了影片《天慕》。其一,是慕生忠將軍帶領築路大軍奮戰崑崙,僅用七個月零四天,穿越喀喇崑崙,經過無邊草原沼澤,跨越長江源頭和唐古拉山,創造了新中國公路建設的奇蹟;其二,是因爲想起了父親。父親也曾是一名青藏公路的築路民工。記得父親晚年,時常回憶起修建青藏公路的情景,常常記起曾經一起奮鬥的夥伴和逝去的工友。我們兄弟幾人合圍着他,靜靜地聽他敘述的一切,而這一切,隨着影片的鏡頭被生動地展現在眼前。

我們常說影視藝術的感染力一方面源自劇情的設計和對主要藝術形象的塑造與刻畫;另一方面源自於對故事發生的空間環境的典型敘述與描畫。影片《天慕》擷取了慕生忠將軍兩次進藏及在決策與修建青藏公路的過程中的幾個典型經歷,充分展現了這個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徵和精神境界。他從兩次進藏運輸物資的過程中,敏銳地意識到修建青藏公路的戰略性和必要性,並果敢向彭德懷建議,從而開啓了“天路”的航程。

而在築路的過程中,他身先士卒,與築路大軍一同戰鬥,一同勞動。他善於觀察,用他的睿智,科學決策,知人善用,解決了一個個看似無法完成和逾越的困難。一個身經百戰的將軍,卻又柔情似水。面對自己收養的哈薩克族孩子,慈父的形象滿含在他柔軟的眼眸和孩子般的純真笑臉中。而當巴特爾身染重病時,他卻脫下自己的襯衣作爲燃料,燒開半杯水,爲他服藥時我的淚水奪眶而出,這就是一個軍人博大的情懷!這也正是共和國賴以前進的精神高地!

當然,影片的另一個看點就在於用遠景和中景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宏大的莽莽崑崙,用鏡頭向我們觀衆展示了故事發展的背景,用影視語言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典型環境,爲劇情的一步步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人說,青藏公路是“天路”,是“世界屋脊上的蘇伊士運河”,是西藏的“生命線”,所有的這一切形容都不爲過。但這一切奇蹟發生的背後則是慕生忠將軍留給我們的不朽的精神財富。

我們常說,影視藝術是一個充滿缺憾的藝術,由於技術手段的限制,抑或資金等保障的不足,以及編劇、導演或演員表演水平的侷限,很多影片都會留下不同的遺憾,《天慕》也不例外。比如,青藏公路的修建,在共和國的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其宏大的修建場面,感天動地。儘管我久久期待影片會出現如父親所描述的戰天鬥地的宏大場面,到影片結束卻始終未能出現。另外,幾場情感戲的表演還不夠精細等等。儘管如此,瑕不掩瑜,《天慕》仍然是一部優秀的影片,作爲青藏公路築路者的後代,我們由衷地感謝製作方,爲我們用藝術形式留下了父輩們奮鬥的歷程。

作者:馬有義 來源:青海日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