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部反映开国少将慕生忠传奇故事的影视作品。影片从类型上讲,是一个英雄传奇,一个关于五十年代初修建青藏公路的现代传奇故事,是一个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青海故事。从其所传递的价值意图上,它特别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从影片的实际效果来看,部分实现了这一审美意图。

从审美效果的内在呈现上看,影片的对焦因为过于“贪大求多”、过于面面俱到,过于平均使力,反而让最大的着力点没有突出出来。从在高原修筑公路这一人类奇迹的特殊性来说,其作为影视艺术最大的“爆点”、最具震撼力的内容,应当是筑路大军与恶劣的地质、地理条件之间所形成的巨大冲突,是人与自然之间最悲壮的角力。但在这一点上,影片无论从艺术聚焦和艺术渲染上都有些失之于泛泛,甚至花了一些笔墨去表现筑路大军与土匪的冲突,这是一种游离。

其次,在塑造慕生忠这一主要人物性格方面,在体现他的果敢坚毅、大胆的同时,也体现了他的一点“儿女情长”,他在选择公路路线时的科学求实精神,但这些笔墨仍然显得“淡了一些”,还不够“浓”,尤其在刻画其他群体形象上,过于脸谱化和符号化。

再一个方面,以我观影的经验,这部影片的色彩基调如果换成黑白片,当能更好地突出其题材的凝重色彩,还原历史原有的质地。影片中加入的黑白纪录片的片段影像,虽然所占的时间不多,但其艺术冲击力反而不可小视。

影片中民族元素的桥段,给人“贴”的感觉多一些,从剧情需要里自自然然“长”出来的感觉还不是很突出。

一句话,主旋律影片还要在尊重艺术规律上多下功夫,要让银幕上的形象既入眼,还要走心。

作者:马钧 来源:青海日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