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一部反映開國少將慕生忠傳奇故事的影視作品。影片從類型上講,是一個英雄傳奇,一個關於五十年代初修建青藏公路的現代傳奇故事,是一個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青海故事。從其所傳遞的價值意圖上,它特別符合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包括抗戰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他們的事蹟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從影片的實際效果來看,部分實現了這一審美意圖。

從審美效果的內在呈現上看,影片的對焦因爲過於“貪大求多”、過於面面俱到,過於平均使力,反而讓最大的着力點沒有突出出來。從在高原修築公路這一人類奇蹟的特殊性來說,其作爲影視藝術最大的“爆點”、最具震撼力的內容,應當是築路大軍與惡劣的地質、地理條件之間所形成的巨大沖突,是人與自然之間最悲壯的角力。但在這一點上,影片無論從藝術聚焦和藝術渲染上都有些失之於泛泛,甚至花了一些筆墨去表現築路大軍與土匪的衝突,這是一種遊離。

其次,在塑造慕生忠這一主要人物性格方面,在體現他的果敢堅毅、大膽的同時,也體現了他的一點“兒女情長”,他在選擇公路路線時的科學求實精神,但這些筆墨仍然顯得“淡了一些”,還不夠“濃”,尤其在刻畫其他羣體形象上,過於臉譜化和符號化。

再一個方面,以我觀影的經驗,這部影片的色彩基調如果換成黑白片,當能更好地突出其題材的凝重色彩,還原歷史原有的質地。影片中加入的黑白紀錄片的片段影像,雖然所佔的時間不多,但其藝術衝擊力反而不可小視。

影片中民族元素的橋段,給人“貼”的感覺多一些,從劇情需要裏自自然然“長”出來的感覺還不是很突出。

一句話,主旋律影片還要在尊重藝術規律上多下功夫,要讓銀幕上的形象既入眼,還要走心。

作者:馬鈞 來源:青海日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