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波 通訊員聶小平 申萬萍

“今年魔芋和貝母賣了1萬多元,給你把安置房建好,日子就越來越好過了!”“一定聽王書記的話!”10月31日,建始縣小溪河村第一書記、“尖刀班”班長王長學與該村3組貧困戶易在龍推心置腹地交談。

一雙雙磨破的運動鞋

“山大人煙稀,地無三畝平,進村如下井,出門就爬坡。”這首順口溜是小溪河村偏遠貧瘠的真實寫照。

不到小溪河,真不知道這裏有多偏遠,多貧困。2017年1月,王長學被建始縣民宗局派駐小溪河村,任第一書記、“尖刀班”班長。王長學深有感觸說,來到小溪河村,才真正知道什麼是羊腸小道,什麼叫‘鬼哭狼嚎’。”他所說的羊腸小道,是小溪河村入戶的主要道路,而“鬼哭狼嚎”,則是他駐地村委會每到夜晚大風呼嘯發出的聲音。

“以前,我在城區工作時,一雙運動鞋怎麼着可以穿三四年,現在幾個月就要一雙運動鞋。這雙鞋,也要換了。”從王長學眼中看得出似有不捨。

越過兩條小溪,翻過三匹山樑,是小溪河村委會駐地到1組譚方德家的必經之地,但至今未通公路,只有一條羊腸小道,一面臨崖,坡度極陡,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步行一個來回要四個小時。就是這一段路,王長學已走過七八個來回。冬天寒冷時走這段路,貼身的衣服總是會汗透。這樣的人家,小溪河村還有許多戶,一天下來,只能走訪兩三家。就這樣,鞋子,在一趟趟走訪中磨壞;情況,在一趟趟走訪中熟悉;感情,在一趟趟走訪中密切;工作,在一趟趟走訪中展開。

一個個熱乎乎的荷包蛋

“把我家的事當自家的事,請你喫幾個雞蛋都講客氣,你是對我有意見?還是怕以後我家有事找你麻煩?”前不久,該村3組68歲貧困戶朱開態,拿着4個熱乎乎的煮雞蛋,直往王長學手裏塞。

“我們一家人不說兩家話,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王長學幾番推辭,朱開態老人急得要“發火”。

朱開態是王長學的結對幫扶戶,朱開態的女兒在外務工,家裏跑路的事,都是王長學忙進忙出。

第一次到朱開態家,王長學從一條不足一尺寬的山間小路上彎來拐去,下到河底,再爬了近一個小時的坡纔到。王長學心裏一震,宅基地面積不到50平方米,後面靠山,三面是坡。房子根本就是掛在坡上,這個地方根本不適宜居住,必須搬遷。

說起搬遷,朱開態夫婦就來了情緒:“集中安置離耕地太遠,我們喫什麼?分散安置,自己家的田都在房前屋後的坡上,搬出去哪來的宅基地?“

“只要您願意搬,宅基地的事我來協調!”王長學打下包票。就這樣,在王長學的幫助下,如今朱開態和老伴住進嶄新的安置房中。

困難羣衆的事,王長學特別上心。如今,走到哪家,貧困親人總是拿出一個個熱乎乎的荷包蛋“招待”他。

“胳膊往外拐”的局裏人

“向局長,小溪河村100畝茶葉面積已落實到戶,局裏能不能出錢搞點肥料補貼?”“沒問題,你拿出具體方案!”10月30日,王長學抽空趕回局裏,一進門就找到局長向定羣商量起幫扶的事。

偏遠的小溪河路太難行了。近兩年時間,他一次次往局裏跑,詳細彙報情況,民宗局先後投入資金35萬元,加上爭取鄉里投資42萬元,徹底改變了村民出行難。

貧瘠的小溪河,發展產業,確實有難度,怎麼辦?王長學又一次找局領導,走以獎代補方式,鼓勵貧困村民大力發展種養殖。發展1畝貝母獎勵價值500元的種子、肥料。民宗局還拿出10多萬元,新增貝母、魔芋等產業,發展200畝,培植出一大批種養大戶。

“自己搞發展,上面還搞補貼,這樣的好事哪裏找啊!”秋季計劃栽植的100畝茶葉指標,早被村民搶空。

“王書記又回來了,肯定又是找局裏要錢的!”同事們這樣議論着,久而久之都戲稱他是“胳膊往外拐”的局裏人,對這個稱號,王長學是樂在其中。(編輯黎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