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上班族,用每天8-14小時,每週5-7天來忘我地工作,有沒有可能實現財富自由?

一個家庭裏,丈夫把房產資產都寫上妻子的名字,賺的錢都交給妻子,只是一心撲向工作,跟妻子很少有情感聯結,這個家庭算不算幸福?

一對父母,傾注心血培養的孩子各方面都很優秀,就是害怕建立親密關係,可以立業,無法成家,這樣的教育是不是成功?

生活總有一些困境,似乎是無法跨越的,彷彿碰到了天花板,你能直接看見自己的無助與無力。這時候,有人選擇“算了,別瞎折騰了”,有人持續陷入焦慮、迷茫、不知所措,而另外一些人,會主動嘗試有沒有可能突破天花板,進入更廣闊的世界。

這也是我們今天想要探討的話題:圈層突破,究竟能不能實現?

1、爲什麼你的世界越活越小?

相信嗎?

日常生活中困住我們的,除了那些巨大的困境,還有很多不起眼的“小事”。

雖然看上去是小問題,很多卻在裏面繞來繞去,怎麼也繞不出來。

比如我有個朋友小郭,爲人熱情,工作積極,

就是不會說“不”,

就算自己再忙再累,當別人向她提出需求,她還是不會拒絕,久而久之,這種疲憊感就快把她壓垮了。

再比如小美,做着最普通的行政工作,工資不高。房東一次漲房租的通知,讓小美措手不及,生活壓力陡增。剛好老闆提議她轉崗到銷售部門,既鍛鍊業務能力,也能提升收入。小美卻堅持認爲自己不行,

“我做不到,看到陌生人話都不敢說,我怎麼能做銷售呢?”,退卻和恐懼是她的第一反應。

有個學員王小花結婚多年,對老公越來越不滿,人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換老公”,因爲老公“不聽話”。 這個願望在一次心理課堂上實現了,老師幫助她來了一次模擬人生。同學們通過扮演的方式將王小花的婚姻狀態呈現出來,換了很多不同性情的同學來扮演“老公”。

太理智的,王小花覺得無法溝通。太和善、太聽話的是“沒有男人味”。太有主見的,人反而受不了王小花高高在上的樣子,必然產生對抗。

換來換去,卻依然沒能換來一份好的關係。最後,

王小花恍然大悟,真正該換的也許不是老公,而是自己的應對姿態。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慣用的行爲模式,和一些限制性信念。當問題發生,你覺得自己被卡住了,必須要“換個老公/老婆”、“換一份工作”、“換個環境”的時候,可能恰恰是你的行爲模式以及限制信念發作的時候。

在真正行動之前,如果你能夠誠實地面對自己,自我覺察,就有可能跳出困境,實現圈層突破。而所謂圈層,就是你的舒適圈、安全圈、習慣圈、固執圈,也是你給自己劃定的成長邊界。

如果你還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我真誠建議你好好想想,不論是在生活與工作哪一個層面,你的世界是越活越大,還是越活越小?你預留給自己繼續成長的空間又有多大?

2、你的格局,取決於你的內在信念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懂得那麼多道理,學了那麼多知識,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爲什麼?

因爲只有那些能夠深入到信念層面的知識,那些真正觸動你心靈的內容,才能進入你的潛意識,成爲生命的種子,促成生命的轉變。

讓我們再看看之前的案例:

不會拒絕別人的小郭,揹負了太多重擔,有時候甚至是她自己主動去承擔這些重擔,導致自己一直忙忙碌碌,再累也停不下來。

當我們試着從她的原生家庭找答案,就發現在她童年的畫面中,總有父母忙碌的身影,

她從小就很乖,很想爲父母分擔壓力,所以就主動找事幹,這樣心裏纔會好受一點,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現在的模式,即使面對的不是父母,她仍然要一力承擔,雖然身體很累,卻覺得“心安”。

再比如小美覺得自己做不了銷售,認定“我不行”,可是當她嘗試過一次,僅僅從“買本書吧”這一句最簡單的話開始行動,就突破了長久以來的限制。

在她面前展開的,是她從前不允許自己踏入的世界。小美終於明白,沒有人在限制她,除了她的信念。

破除了真正的阻礙,路就越走越順暢,後來的小美一路開掛,成長爲公司的銷售經理。

你看,畫地爲牢的從來都是我們自己。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困境?明明想得到,明明想奮進,就是有重重阻礙實現不了。如果是這樣,與其到外在找原因,不如去檢視一下自己的內在信念,究竟是什麼在阻礙你?當你誠實面對自己,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3、沒有固化的圈層,只有固化的信念

生活中的圈層固化,本質上是信念的固化。

我不夠好,所以不會有人愛我。

我沒有背景,不可能得到什麼好機會。

我只能……

我做不到……

我不值得擁有……

這樣的信念是不是很熟悉?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無助的,無望的,無價值的信念。也正是這些信念,形成了我們應對他人、應對工作與生活的模式。如果你的信念具有破壞性,生活中必然處處遭遇困境與難題。

心理學“用家”黃啓團,人稱“團長”,曾經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丈夫,一心撲向工作,做任何事都無暇顧及妻子的感受和情緒,認爲“只要我有錢了,婚姻就會更幸福”,可是妻子卻說他是一塊木頭,隨着家裏生活條件一天比一天好,他跟妻子的距離卻漸行漸遠。

學習心理學之後,團長終於明白,兩個人的相處,物質只是基礎,真正能夠給人帶來幸福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溝通、溫暖關懷,是彼此實實在在的看見,我看見你的需要,你懂得我的感受,我們能夠彼此着想,相互支持,這樣的親密關係,才能長相守。

而通過多年的學習與應用,團長自己的人生也因爲心理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雖然早已成爲心理學界的知名導師,可是團長仍然願意稱自己爲心理學“用家”,因爲心理學就像是人生的使用說明書,當你遭遇身心困境時,通過心理學的指導和諮詢,能夠幫助你認識自己,找到真正的癥結所在,這纔是心理學真正的價值。

心理學,應該能夠爲每個人所用,這正是團長的信念。

《圈層突破》作者:黃啓團先生

這一次新書主題——《圈層突破》,團長精煉整合了多年的學識與經驗,通過講述那些觸動人心的生命故事,詳細爲你解讀限制性信念與行爲模式,與你分享如何重塑信念,如何實現圓融的人際關係,如何讓生命突破原有圈層,走向更高層次。

《圈層突破》的作者黃啓團先生(團長),不僅是國內資深的心理學導師,也是國內知名心理學平臺——壹心理的聯合創始人。有着二十多年的心理學傳播經驗的團長認爲——

“要實現人生的圈層突破,並不是靠外在的趨炎附勢、卑躬屈膝,而是要改變我們的內在。當我們擁有改變內在的信念,增進對人的瞭解,增加與人相處的技能,我們的人生就有許多突破的可能性。”

閱讀本書,團長希望和你一起:

◆變成人人都愛的發光體——能透過事情看到人,把焦點放在一個人能做到的事情上,而不是這個人做不到的事情上。

◆拋掉固有的人生模式——重溫創傷給你帶來的傷痛,利用情緒覺察模式背後的思想病毒,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強而有力的信念。

◆消除自己的限制性信念——認清無望、無助和無價值信念背後的形成機制,認清它們只是自我的信念而非事實。

◆打理好自己的情感銀——每個人心裏都有個情感賬戶,給予別人真正需要的東西,學會在自己和別人的情感銀行中恰當地“存錢”。

◆破解冰山下的行爲密碼——找到行爲背後隱含的一個人的渴望、期待、觀點和感受,真正看見長期壓抑並被我們忽略的“內在”。

◆合理運用情緒的力量——收下情緒帶給我們的禮物,創造自己、他人、情境三者的一致性表達,讓情緒流動起來。

◆提升人生的維度——打破固化的習慣框架,善於從對方角度、抽離自身看問題,以時間爲節點,從不同層面理解事物。

現《圈層突破》已在噹噹網上市,想第一時間看新書,可掃描下文二維碼或點擊文末購買

掃碼購書

此外,2018年11月4日,成都

黃啓團先生

將會出席

《圈層突破·全國讀者見面會》,

想要了解更多《圈層突破》的內容,對心理學感興趣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會哦。

諮詢電話:4006009299

掃碼報名都讀者見面會

點擊購買《圈層突破》圖書

↓↓↓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