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戲劇與影視評論”可以訂閱哦

導讀

《幽閨記》中《踏傘》一折,良緣因傘而起,從偶相遇到秦晉好,沒有傘就沒有這一折戲,沒有傘就沒有這生旦相互走近的過程和種種感情狀態。中國戲曲的情節價值往往不高,種種“傳奇”無非套路,一元價值觀的統領下,本質上沒有意志的衝突和質疑的精神,崑曲的珍貴,在其永存了一些情趣和情態,而這情趣情態的表達自有一套完備的程式系統。

踏傘

傘真是個好物件,白娘娘爲了結識意中人,不惜作法下雨以求許仙借傘,借了纔有還,“借”爲搭訕,“還”乃結緣,更有《幽閨記》中《踏傘》一折,良緣因傘而起。且看,旦喚着母親上場了,生叫着妹妹出現了,生旦陌路相逢,原來都是逃兵亂離散了家人。女孩子一個人在路上“迷失路徑”“珠淚暗滾”,不知“路茫茫何處去投奔”,見了書生文質彬彬正人君子,本能地想去投靠。可畢竟是女孩子,怎麼能硬生生湊上前呢?幸虧有傘!生轉身離去之際,旦毫不猶豫地拉住了他夾在腋下的傘。動作並不扭捏,言詞卻都是懇求的,“求君念奴憐”。若是一拉二人就攀扯上了,不是戲;生奪回了傘,旦一拉再拉,一端拉了一端不放,拉鋸了、拔河了,兩邊都動了氣似的傘落在地上了,旦再央求,生再拒絕,生欲撿傘,旦踩住傘,生的顧慮無非是男女嫌疑,旦卻搬出了聖人所謂惻隱之心的大道理,待生挾了傘再走,旦把傘抽了出來,生心中已經對這個小女子投降了,認作兄妹,姑且同行。至此,是這摺子的第一段落。

圖片來源:網絡

接下來,戲怎麼演?還得靠傘!一陣狂風,驟雨突至,生撐開傘,旦沒有走過去的意思,生怎過意得去?體諒她同撐一柄傘未免羞澀,索性把傘遞給了她甘願自己淋雨。又是一番彼此謙讓,和起初旦去抽傘不同,已經生了相互的體恤。風實在大,雨實在急,傘盾牌般擋在前面,兩人“不得不”都在傘下!一個節奏前行,一起腳下打滑,身段有了呼應,小夫妻似的趕路,藉由傘完成了生旦間情感的遞進,是這摺子的第二段落。

順水推舟的,免不了打聽對方的嫁娶,免不了動了心思。動了心思又如何?畢竟是青春少艾,又都知書達理,儒門秀才和千金小姐都潔身自好也矜持對方。生使了一招,說雨停了不必再同行了,欲擒故縱地讓旦再主動去拉傘。這回的拉又不同,旦拉了就往生的反方向走,好像她心裏有了點把握,她是可以拉回生的,她有了點資格拉住他!傘又落在地上了,她又踩住傘柄了,多了些嬉鬧的意味,生故意說他們相貌有異、口音不同、不像兄妹,旦權說他們是夫妻了。兩人站好,互稱“小娘子”“君子”,再互稱“小姐”“秀才”,最後生叫旦“夫人”、旦稱生“官人”,好似橫在地上的那柄傘是媒人。

結束時,也不管下不下雨,撐開的傘像一個聚焦的圓形取景框,把生旦聚攏在圓滿裏。

從偶相遇到秦晉好,沒有傘就沒有這一折戲,沒有傘就沒有這生旦相互走近的過程和種種感情狀態。相形之下,《幽閨記》中充滿誤會和巧合的劇情──蔣世隆的妹妹瑞蓮巧遇王瑞蘭的母親並結爲義女,以及瑞蘭和世隆被王父拆散、瑞蘭和瑞蓮成了姑嫂、世隆中了狀元后夫妻團圓──都沒有太大的意思了。中國戲曲的情節價值往往不高,種種“傳奇”無非套路,一元價值觀的統領下,本質上沒有意志的衝突和質疑的精神,崑曲的珍貴,在其永存了一些情趣和情態,而這情趣情態的表達自有一套完備的程式系統。

圖片來源:網絡

《踏傘》中的生旦不賣弄風情,不着意羞赧,是一次未經設計的邂逅,不能流露任何情場老手的端倪。看過一場江蘇省昆人氣旦角單雯的演出,演得像春節聯歡晚會上的喜劇小品了,許是她太知曉自己的一舉一動將勾起觀衆內心怎樣的波瀾,失卻了人物應有的天真。據說她在高校每每演出《踏傘》,大學生們反應都極爲強烈,漸漸地越演越收不住了。近些年崑曲逐漸升溫,觀衆羣體也日趨年輕,臺下的會心刺激着臺上的表演,常常失分寸、少斯文。

三年前的夏末秋初,我做班主任帶大一的新生軍訓。夜晚聯歡,我還叫不出他們每個人的名字而同學之間已熟稔,唱的笑的鬧成一團,開玩笑起鬨着“在一起!”“在一起!”──誰和誰就“在一起”了?──反正要“在一起”,也不管是日後的同窗、高中的戀人還是子虛烏有瞎叫一氣。作鳥獸散時,忽降暴雨,只見男生們衝進雨幕回宿舍拿傘,表現得像紳士。等他們再跑回來,女生們不好意思了,不好意思和任何一個男生共用一把傘,一點兒也沒有了剛纔呼喊“在一起”的肆無忌憚,哪怕是再活潑的女生也不由自主向後躲着。男生們留下傘淋着雨走了,女孩子們三兩作伴小心翼翼地撐起了傘。那一刻,想起《踏傘》,想起生旦共一柄傘的看似依附和並無接觸……九零後以及不管多少“後”,不滿二十歲的年紀裏,只要還覺得一起走在傘下意味着親密,覺得傘平白拉近了距離,《踏傘》就有傳承保留的價值和理由。而不管是九零後還是多少“後”,不肯隨隨便便合撐一柄傘的青春總是矜貴。

字幕

惱火看戲時前後左右有人拍照,不管是高級相機的快門聲還是不時耀動着的手機屏,總不免受干擾,若不提防間再有劇場管理人員用綠色激光筆掃射着阻止,任臺上演什麼戲都有了神仙鬼魅的氣息。2014年的昆大班六十週年紀念演出中,拍照人數多且拍照頻繁,只好安慰自己,一來大家珍惜寶貝臺上的“大熊貓”們,都是抱着看封箱戲的心情來的,存照之心可以理解;二來崑曲的一招一式都值得定格,都具備雕塑美,有人拍照總比沒人來看好得多。忽然,我前排的阿姨再次舉起了手機,就在我視線之內,想不看都躲不開,可是,她並沒有把手機對準臺上的載歌載舞,而是拍起了字幕!

字幕也要拍下來?這位阿姨看上去不大像崑曲的常客,她驚豔於曲詞?是啊,長長短短的句子錯落出語感和節奏,漢語言文字的這樣一搭配那樣一騰挪生出別緻,寥寥數語分明描繪的是景象,就成了意象、成了心像,她定是在這一刻覺出了文字的優美和錦繡,竟分神於臺上的身段與表情。

美中不足的是,LED屏上的電腦宋體字太冷冰冰、太機器味兒、太不合稱曲詞的字字珠璣了。

我見到過的最好看的字幕,來自香港進念二十面體與江蘇省崑劇團合作的《宮祭》,該劇由張弘老師編劇,應香港建築主題的藝術節邀約而作,虛構了明代的亡君崇禎帝最後一次遊走紫禁城時與紫禁城的建造者、工匠蒯祥的靈魂對話。空空的舞臺上只在後方有一塊屏幕,偶爾勾勒出宮廷建築局部的線條,字幕就打在上面,字體和版式有點明清刻本的意思,古拙有力,這一出新編的崑曲也似因此平添了古意。進念二十面體是擅長多媒體的,他們絲毫沒有怠慢字幕,把字幕當成一種氛圍和美感的呈現,當成演出形象傳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於我更新鮮的經驗是,《宮祭》的字幕是繁體字的。竟然,字的構架、組合、排列、佈局帶來了和簡體字字幕不同的觀感!像字幕上的“嫋”字,看着像是“女弱弱”,視覺上的錯覺更接近這個字的本意,女弱弱了,就“嫋”了,嫋娜了,女子的腰肢和體態都來了,且是行動中的嫋嫋娜娜──“嫋嫋娜娜”原是“嫋嫋娜娜”。

繁體字與曲牌體的崑曲、和曲詞要表達的意思更爲相稱,好像字的“繁”和曲詞意象的密密匝匝也是一種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好像曲詞的浩繁和繁體字的未經簡化相得益彰,好像寄託在曲詞中的曲曲折折的麻煩心緒和繁體字稠稠密密的繁複筆畫同胎而生,更不由得想,曲牌體的修辭、崑曲身段的組合是否都和祖先造字時的“象形”“指事”“會意”原則異曲同工?

字幕在演出中已經必不可少了,即便是“昆蟲”,極熟的摺子和曲牌之外,也免不了要看字幕。精緻的崑曲當配以講究的字幕,倘若書寫簡體字、識得繁體字也是對文化傳統的接續,在“親人不見何以爲親”“相愛無心豈能是愛”的公益廣告之外,嘗試崑曲字幕用繁體字也是條小徑。

至於字幕通常用的字體不夠美觀,緣於報酬微薄,盜版猖獗,越來越沒有人才樂意投身字庫的設計開發。要知道,電腦中打出來的字也是設計師做出來的,中國漢字字庫只有四百餘款,而三年前日語中常用的日文漢字字庫已經有2973款、五年前已經實現寫連筆字了。2012年中文信息學會和字庫公司聯合發起維權,呼籲在著作權法中明確字體設計屬於美術作品,字庫屬於計算機軟件。字體有自己的性格和表情,如果承認字體設計是知識產權,如果肯爲更能表情達意的字庫軟件買單,崑曲字幕會有改觀吧?畢竟,國內已經開發了取自雕版明刻本的民間書刻體和博州小楷體。

當然,看崑曲時也不時聽到這樣的議論聲,尤以大學生爲代表,說看那字幕上的曲詞實在費力,不如直接看英文字幕!是被曲詞中的用典嚇到了還是隔膜了母語?不通典故不妨礙大致地理解曲詞,假如是因爲他們的閱讀理解選擇題做得太多了,看什麼都只要求關鍵詞、只要求功利地用最短的時間找準最核心的意思,那是怎樣的遺憾啊!

劇作家過士行先生看罷波蘭戲劇《先人祭》後撰寫劇評,有感於劇中表現的祭祀,感慨於本民族祭祀文化的斷裂,他寫道:“看完這個戲,我最難受的是漢文化幾近消亡,我們是一批使用着最粗糙的漢字的孤兒。”

雖然沒有看到《先人祭》,亦對過先生的話心有慼慼。崑曲的字幕能賞心悅目起來嗎?以繁體字、以恰當的排版、以合適的字體匹配曲詞,在形式上回應了曲詞內容、劇種特性的同時,讓字幕這一現代演劇中出現的事物化作古典遺產的有機組成。因爲我們不想粗糙,我們更不願成爲孤兒;漢字也不能粗糙、不能孤兒。

(原載於《戲劇與影視評論》2015年9月總第8期)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轉載合作請聯繫後臺)

作者簡介

郭晨子:上海戲劇學院,副教授。

《戲劇與影視評論》是中國戲劇出版社與南京大學合辦的雙月刊 創辦於2014年7月 由南大戲劇影視藝術系負責組稿與編輯 本刊以推動中國當代戲劇與影視創作的充分“現代化”爲宗旨

拒絕權力與金錢的污染,堅持“說真話”的批評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號:juping_2016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