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下午3點遊船停靠在奉節縣白帝城碼頭,下船遊覽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詩句而聞名於世的白帝城。

白帝城位於重慶市奉節縣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奉節東白帝山上,原名子陽城,爲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述所建,因公孫述自稱“白帝”,所以後人稱這座城爲“白帝城”。

進景區後需走過一座長長的廊橋,廊橋連接淪爲孤島的白帝城。

白帝廟坐落在瞿塘峽口白帝山上。遠遠望去,綠樹蔥鬱,樓臺亭閣點綴其間。白帝城是長江三峽上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現爲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橋叫風雨廊橋,於2005年4月正式啓動,總投資6157萬元,長338米、寬7米,其仿漢式的外觀設計及橋面裝飾爲國內首創。它不但是現在白帝城連接陸地的唯一通道,同時成爲白帝城新增的一個重要景觀。

橋下這條河應是長江的一個支流。河流名叫“草堂河”,是爲了紀念唐代大詩人杜甫而得名,奉節素有“詩城”的美譽,從唐代開始,一大批文人騷客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范成大、王十朋、陸游、張問陶、郭沫若等在此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最出名的是李白的那首《早發白帝城》。

在島上看上游重慶方向

諸葛亮塑像,塑像後面石碑上是出師表。

石碑上是出師表

白帝廟,眼前這典雅華麗的白帝廟大門是白帝城的標誌性建築,它重建於清代,繼承了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門口的這塊匾《白帝廟》也收入了《中華名匾》,是當代著名書法家劉孟伉1957年題寫,他是劉伯承的戰友,曾任四川省文史館第一任館長。

到白帝廟,門口右側有幾塊石碑,都是題寫的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

託孤堂,《三國演義》有一段白帝城劉備託孤的故事:蜀國皇帝劉備的結拜兄弟關羽敗走麥城,死於刀下後,劉備爲他報仇,不聽衆臣勸阻,起兵討伐東吳。途中另一個結拜兄弟、伐吳先鋒——張飛喪身叛將範疆、張達手中,劉備憤而不謀,催兵猛進。章武二年夏六月,被東吳大將陸遜用計火燒七百里軍營,在敗於彝陵猇亭之地,因而退守到白帝城中。三國久未統一,兩弟先後喪命,大軍新遭重創,國事私仇使劉備憂憤成疾,眼看朝不保夕,乃招丞相諸葛亮星夜趕至。在永安宮中,劉備把兒子劉禪(阿斗)委託於諸葛亮。然後便一命歸天了。從此,白帝城就因這段膾炙人口的故事而更加聞名於世了。

跪在劉備榻前的這兩位小孩,一個是七歲的梁王劉理,一個是九歲的魯王劉永,是劉備的次子和最小的一個兒子。

這座高15米,雙層、六角、十二柱、飛檐翹角、古香古色的亭子,傳說是諸葛亮曾在此夜觀星象,“觀星亭”因而得名,石桌邊上刻有清同治年間,奉節知府呂輝題寫的杜甫的詩《秋興八首》,這副對聯也是杜甫的代表作《登高》中的一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從院子出來後有一幢西式建築的白樓,最早建於1913年,陝軍第一師師長張鈁率部駐進奉節時在此修建,當時因戰事緊迫,沒有完工,1918年,靖國聯軍豫軍第一路司令兼全軍總稽查長李魁元率部駐進奉節,修好此樓,1926年,吳佩孚在河南戰敗,投奔四川軍閥楊森,曾在此居住。

白帝城是觀“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歷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范成大、陸游等都曾登白帝,遊夔門,留下大量詩篇,因此白帝城又有“詩城”之美譽。

這裏正好對着夔門,所看到的景色就是第五套10元人民幣背面的圖案,大家紛紛照相留影。

往峽口看,左側(北岸)的是赤甲山、右側(南岸)是白鹽山,兩山對峙,緊束江面,就象一扇門戶,因奉節古稱夔州,所以此門就取名爲“夔門”,其以“天下雄”而聞名於世。它是長江三峽最具標誌的景點,也是三峽的起點,入夔門便進入了長江三峽第一峽瞿塘峽,巫山境內是巫峽,湖北境內是西陵峽,一直到宜昌南津關結束,全長193公里。

夔門天下雄,白帝城上近距離看夔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