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通过软件技术与社会的发展融合,东软构建了自己的“数字领土”。

今天,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融合时代,跨界、分享、协同、连接成为普遍的商业模式。而东软也已融入社会各行各业和各个角度,面对新的以融合为特征的数字时代,东软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有了新的主张。

在敦煌举办的东软解决方案论坛2018论坛上,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如是说。

面对新的以融合为特征的数字时代,刘积仁提出东软对信息技术的6个新主张,并表示未来的东软是用软件创造价值和新商业模式的公司,将在融合中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1.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日用品、消费品,正在渗透并改变着社会生活方式。

2.    信息技术已经失去独立性,变得无所不在,融合于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场景。

3.    信息技术进入平台化、普及、快速传播的时代,也是平台、技术、工具免费的时代。

4.    今天的技术使用者比技术拥有者更知道技术发展的方向。

5.    技术拥有者必须要从专注于技术变成超越技术,成为价值的创造者,新商业模式的探索者。

6.    技术进步的速度不断加快,开放、融合、合作是技术路线重要组织部分。

成立于1991年的东软,一直以来通过软件技术与社会的发展融合,推动中国信息化建设和软件产业的发展,同时构建自己的“数字领土”。

具体到医疗领域,东软为全球1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9000多家医疗机构提供数字医疗设备,为国内400多家三甲医院用户、2500多家大型医疗机构、30000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院信息化管理等服务。

举例来说,东软与宁波市合作打造的宁波云医院是一种整合资源的融合。今年5月,宁波云医院家庭医生签约用户达40万,吸引当地90%医疗机构入驻,注册医生近4000人,注册护士近2000人,覆盖50多个医学学科,开设近300家基层云诊室,完成在线诊疗(复诊)175多万条,协同门诊6300多例。宁波云医院已在今年9月份开通“互联网诊疗”接入医保移动支付,实现真正意义的线上线下连续服务的闭环。

东软医疗公司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共建eStroke溶栓取栓影像平台,是一种创造资源的融合,实现中心医院脑卒中相关医疗资源对基层医院的辐射和下沉,推进脑卒中疾病救治水平的提升。

东软通过融合构造新的和谐生态,例如与沈阳市共同开展超级医保服务,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有效控制了多年快速增长的住院人次,实现同比下降4%,住院费用下降2%,轻症支出减少1.1亿元,人次下降20%。

刘积仁曾多次表示,“未来的医疗一定是科技驱动的医疗、一定是数据驱动的医疗、一定是人工智能驱动的医疗。”在他看来,进军医疗人工智能产业是东软集团布局大健康产业势在必行的一步棋,大健康领域是未来发展最重要的领域。“未来10-20年时间里,东软在大健康领域的投入会越来越大,我们在这个领域的收入也会越来越多。”

针对东软医疗领域的技术融合发展实践,我们与东软集团副总裁兼医疗IT事业部总经理姚勇聊聊软件定义医院的那些事。

Q

东软在大健康布局的进展如何?在软件定义医疗、软件定义医院的方面的架构是怎样的?

姚勇:

目前为止,东软在大健康拥有完善的产业布局,已经有六个独立法人涉足大健康领域:东软集团(下辖社保业务和医疗IT业务)、东软数字医疗(影像设备)、东软熙康(云医院)、东软望海(医院运营管理)、生活空间、融盛保险。集团还下设有东软智能医疗研究院、东软健康与医疗技术学院。

我们认为“软件定义”的时代已经到来。作为承载人类知识的数字化结果,软件是延伸人类知识与智能的载体。正是因为软件重构、分布、传播、放大、泛在了知识,“软件定义一切”成为可能。在医疗领域,软件正推动医疗服务模式不断升级。

关于软件定义医院,东软的整体软件架构覆盖了医疗健康服务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七大平台上:医疗设备及物联网平台,例如东软拥有医疗设备物联平台;软件应用系统——东软构建了医疗健康系统应用平台,并于2016年发布了东软新一代医院核心业务平台RealOne Suite;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平台:东软拥有面向临床决策支持、肿瘤科研大数据、精准医疗与影像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成功实践;资源配置及业务协同平台:东软在面向医联(共)体、基层卫生、远程医疗方面都有成熟的案例与丰富的客户资源;一键式全程健康服务平台:东软还拥有患者互联网服务、家庭医生签约、医保商保支付快赔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以及纵向还有两个上下贯穿的平台即运营管理平台和安全管理平台,东软都有很好的积累。

Q

您怎么看AI在智慧医疗上的应用?

姚勇:

IDC曾预测,截至2020年全球医疗数据量将达到40万亿GB,大约是2010年的30倍之多。可以说,信息化和医疗数据的规模和质量推动了医疗健康的进步和发展。AI在医疗大数据领域的参与度非常高,其优越性在于可以更高效地处理海量数据,迅速找到一些特征和规律,在图像识别上,人工智能的优越性表现的特别突出。AI可以利用庞大的医学知识库和数据库,建立医生的临床辅助决策系统,帮助医生进行诊断。

我们也在跟专家聊,AI怎么才能变成真正可以信赖的AI,其实这还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过程。人工智能要在一个领域得以深度应用,机器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这需要漫长的积累过程。目前阶段,人工投入还远远大于智能本身带来的价值。但从长远看,AI最终会变成我们的助手,但是我们也深刻的知道它需要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学习,我们要保持客观的认知状态,才能更好的理解它并应用它。

Q

东软面向医疗健康卫生管理及科研大数据方向的深入落地有哪些表现?

姚勇:

面向医疗健康卫生管理与科研大数据,东软主要聚焦两方面,一是以居民健康服务为核心的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另一方面就是面向肿瘤疾病领域的科研大数据研究。

东软长期以来致力于面向肿瘤科研大数据的研究,借助先进的IT技术,整合全院来自不同医疗业务系统的各类临床数据,借助大数据平台的海量数据并发处理能力,为科研医生提供一个集数据获取、探索、处理、分析、挖掘于一体的自助式分析平台,支持PB级医疗数据的存储管理,查询分析,服务了众多大型三甲医院科研用户。我们联合多家肿瘤医院,在专科领域开展深入分析。例如,东软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合作开展面向“恶性肿瘤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的国家863项目,我们构建了大数据科研平台并从事大数据应用研究,特别针对5家肿瘤医院8年历史诊疗数据进行肿瘤数据分析。

同时针对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研究,东软也有很好的案例实践。我们助力宜昌构建了“五个一为主导的一体化智慧健康医疗+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服务模式,即“一个全民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一个健康管理大数据中心+一张多用途居民健康卡+一份动态智能的居民健康档案+一张实时数据采集专网”,并基于此推动健康大数据平台建设,目前已经接入了西陵区、伍家岗、点军区、猇亭区、当阳市、枝江市、兴山县、五峰县的143家医疗机构和368家药店的个人医保消费数据,每日采集六大类数据近180万条,存储数据已达数十亿条。

Q

我们关注到,在慢病管理中,东软花了很多精力在肿瘤疾病相关的数据分析,为什么先选择这个细分领域?

姚勇:

并不是我们不关注其他慢病,而是癌症将会成为未来新的慢病。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相关统计,恶性肿瘤是我国居民死因中排名第一的疾病。另外,从临床实验发现,现有的临床试验难以全面评估药物方案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基因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基因组学数据,这些数据也可以为肿瘤治疗提供新型的技术手段。

我们想做的是和医生在一起,关心整个疾病流程的闭环、服务的闭环。例如患者前往医院就诊,从诊疗检查服务、到用药管理服务、再到住院康复服务,所有围绕患者诊疗的业务流程与体验感受的服务都应当有效衔接并形成闭环。例如,手术后出院回家的注意事项,在医院往往归为宣教内容,很少有专业人士把患者真正“管起来”,比如手术后用药的调整,复查做什么内容,怎么做运动,饮食对疾病的影响。这同时也是业务的闭环,东软致力于依靠技术实现多个组织的参与及衔接,服务业务链条的连贯。这样的闭环体现在医院业务流程的方方面面,而通过软件思维,可以帮助医院达到优化流程。而在这个价值链条,中利益的分配及价值的传导涉及方方面面,包含药品、保险等各个环节,只有构建有序的、合理的、共享的完整价值链条,才会保障业务与服务的完整性。今天,东软试图在构建这个体系上多做一些贡献,将相关各种要素连接起来,通过软件与数据服务,连接院外与院内,实现诊疗服务的延伸,进一步提升患者的就诊质量与健康体验。

今年,我们启动了面向肿瘤的专项,我们同肿瘤医院联合研发,建立恶性肿瘤大数据分析平台,以电子病历为核心,信息搜集涵盖了患者基本信息、检查检验信息、医学影像信息、手术信息、治疗信息(放疗,化疗,内分泌疗法,靶向疗法)、出院小结、随访记录等。数据总记录数超过10亿条,存储容量达到PB级,患者数量高达100万人以上。

作者 | 茉莉

微信编辑 | 周星如

审稿编辑 | 茉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