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通州•芳華40年】從改革春風中走來的“藍絲羽”

40年很長,滄海桑田、樓起城起,改革春風吹遍川姜大地,千樹萬樹“繡花”開;40年也可以很短,彈指芳華,在家紡產業中闖蕩的人啊,“歸來仍是少年”。

40年裏,南通家紡城長成,從農民自發組建的“擺地攤”集市到年交易額超1000億元的世界第三大家紡中心;

40年裏,“藍絲羽”成長,從註冊資金58萬元人民幣的小微企業到註冊資金6558萬元的規模集團企業。

從改革的春風中一路走來,江蘇藍絲羽家用紡織品有限公司與南通家紡城同頻共振,這個家紡企業的發展歷程,澎湃着新時代農民創新創業的激情,也見證了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南通家紡城乃至整個家紡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發展歷程。

“藍絲羽”董事長俞建輝說:“企業從無到有,我們一直乾得很有勁。爲什麼呢?我想關鍵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整個家紡城的發展對我們的幫助,分擔了企業發展中需要去投入解決的很多事情。”

初入市場

在激盪着農民創業潮的新時代

在割資本主義尾巴的上世紀70年代,通州、海門交界的疊石橋作爲“三不管”地帶,自然成了農民進行商品交換活動和躲避打擊的“避風港”。當地農民爲了增加點“外來收入”,開始做起繡花枕套。

俞建輝對此記憶猶新:“當時就是石板凳上用茅草鋪頂,這就是最早的攤位,農民就在這個攤位上進行交易。”

1978年改革開放,春風吹遍川姜大地,當地政府積極鼓勵和支持家紡產業的發展,邁入新時代的農民們激發出蓬勃的創業激情。就這樣,自發形成的布票、糧票等交易集市,逐步發展爲家紡原輔材料集市。

“一批人專門從外地採購布料回來賣,另一批人把這些布料買回去做成成品進行交易,還有一批人拿着這些成品到全國各地商場、紡織公司、街道去推銷。”那個時候,俞建輝的父輩們就是這羣走南闖北銷售大軍中的一員。

上世紀80年代,俞建輝從學校畢業,跟着親戚一起闖蕩社會、四處推銷家紡產品。聯繫下家買,聯繫上家做,一點點地打開產品銷路,“學校畢業沒工作,我就把枕套之類的拿到全國各地的市場去推銷。那個時候是沒有門店、工廠的說法的,只有一些農民家庭戶在做。”

“家家倒商品,人人搞推銷”,1987年1月15日,志浩布匹交易所開張,1989年5月,志浩市場成品區也隨之開張,一切開始變得不同。

初創企業

在南通家紡城裏實現質的飛躍

2000年,俞建輝帶着多年積累的資金,回老家蓋了幾間房子作廠房,併購進了8臺縫紉機,創辦了藍絲羽家用紡織品有限公司。

同年8月,志浩工業園區A、B區興建,成爲南通市第一家鄉鎮工業園。

產品開發、原料採購、生產銷售……企業初創期,每個環節俞建輝都親力親爲:“當時的生活充滿了未知,我每天都是一頭的勁,充滿鬥志,忙碌但很充實、很快樂。”2002年,俞建輝註冊了“藍絲羽”商標,正式開始企業化運作。同年,增加註冊資本458萬元,開始在國內推行連鎖加盟經營模式。

2004年家紡城市場動工興建,包括面料市場、成品市場、星級酒店、客運物流中心、綜合配套服務區五大功能片區。

政府的規劃主導爲藍絲羽的發展插上翅膀,2006年,“藍絲羽”開始擴張,建設廠房6萬平方米、綜合性辦公大樓1000多平方米。

2008年初,正式遷入新廠區,公司註冊資本也增加到4558萬元,實現了“藍絲羽”發展史上一次質的飛躍。

同年,“藍絲羽”邀請影視明星張國立、鄧婕夫婦做形象代言人,並聯手中國鐵路媒體旗艦運營商開創中國家紡行業品牌“在路上”傳播方式,打響了品牌知名度。

2000年至2010年,這十年,註定是家紡產業蓬勃發展的青春歲月。包括“藍絲羽”在內的衆多家紡企業的產品從南通家紡城銷往國內80%以上的地級市,同時遠銷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而川姜鎮也被國家相關部門授予“中國家紡名鎮”“中國最大的家紡生產基地”“中國最大的家紡交易市場”“全國版權保護示範單位”等榮譽稱號。

初心傳承

在創新轉型中贏得家紡話語權

2010年,金融危機“餘震”還在,以淘寶爲代表的電子商務平臺也逐漸興起,對線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與觸動,作爲傳統行業的家紡業也慢慢地迎來了“寒冬”。

“整個大環境的變化驅使公司尋找突破口。”俞建輝坦言,家紡企業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必經之路,但家紡也是人們離不開的行業,是永恆的產業,“市場瞬息萬變,產業會不斷湧現出新的力量,要順應潮流,不斷創新。”

面對“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態勢,“藍絲羽”整合資源,探索全新的電子商務發展模式。在發揮傳統門店優勢、吸引消費羣的同時,在網絡上做品牌推廣,形成品牌粉絲羣,將線上購買與實體店體驗相結合,搭建門店、網銷和公司三者互動平臺,贏取更大的市場佔有率。

2015年,“藍絲羽”商標被認定爲中國馳名商標。而就在這一年的8月,南通家紡城(川姜鎮)規劃了16萬平方米的微供街區,爲微商提供優質家紡產品,打造微供市場。

今年,“藍絲羽”在原本全自動被子吊掛生產線的基礎上,再投入1400餘萬元引進了一條全智能化定製生產線,目前正在安裝設備。這條生產線以大數據推動個性化定製,從客戶下單到訂單包裝實行一體化操作。俞建輝說:“客戶在下單前就可以通過客戶端對產品原料、花型、尺寸等進行自行選擇和設計,通過大數據傳送到生產線,快速反應,按需訂製。”

如今的“藍絲羽”,從以跑腿擺攤積累的58萬元投資的小微企業,發展到註冊資金6558萬元的規模集團企業,年銷售額達3億元,爲通州家紡業贏得話語權。

而經過3年發展,南通家紡城的微供市場迅速集聚520家商戶入駐,全年銷售額突破30億元,成爲家紡城經濟新的增長點,爲整個行業的轉型升級打造“創新”樣本。

來源:通州日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