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熱衷公益的“破爛教授”林甘走了 15年義捐30餘萬元,去世後又捐獻遺體

熱衷公益的“破爛教授”林甘走了

林甘穿着岳母留下的花棉衣,屋裏的傢俱多是朋友送的和外面撿的。資料片 李師勝 攝

家裏用着撿來的傢俱,身上穿着岳母留下的花棉襖,但15年來他卻累計義捐30餘萬元,救助災區、救助貧困孩子,去世後捐獻器官,“死後繼續爲人民服務”……10月15日0點,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退休幹部、研究員林甘病逝,享年86歲。10月17日上午,林甘教授的遺體告別會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進行,林甘生前決定把遺體捐贈給齊魯醫院。

一次捐數十件新衣服

對自己卻十分吝嗇

林甘是福建福州人,1933年出生,作爲省農科院的退休教授,住在省農科院四宿舍。

多年來,他的捐款遠到印尼、舟曲、汶川,近到平陰、明湖中學,少至幾百元,多至上萬元,自1998年以來用於公益事業的捐款累計已達30餘萬元。2005年,林甘被評爲十大“山東好人”。

林甘夫婦曾不顧天氣嚴寒,親自跑到服裝店,花1000多元錢購買了20件新衣和16條保暖褲,無償捐贈給特困大學生。然而,在幫助弱勢羣體上很是闊綽的他,對自己卻是相當吝嗇。家裏用着撿來的傢俱、身上穿着一扯就能爛成布條的襯衣。老伴李傑說,“家中的日光燈都是在街上撿的,自己扯上電線便再利用了,四方桌是從我原來的家裏搬過來的,這個櫥櫃是朋友送的。”也正因此,林甘有了個“破爛教授”的綽號,他戲稱自己節“撿”持家。

“1998年我們倆結婚的時候,一起捐給紅十字會1000塊錢作爲結婚紀念。後來他卻捐上了癮。”李傑說。

2002年,平陰乾旱,老兩口捐出一年的工資12000元;2003年爲抗擊非典捐款2000元;2004年8月,得知殘疾人劉冰心的感人事蹟後,他捐款4000元;2005年,向夏津縣精華聾兒語訓希望學校捐款10000元,向印度洋海嘯災民捐款10000元。受老兩口捐助的孩子更是不計其數,僅捐助明湖中學的貧困生便有14次,還有18張全國各地匯款單回執,從400元到4000元都有。

自籌資金搞科研

身後事看得很淡

“如果走進他的世界瞭解的話,確實是一個善良的老頭。他研究疫苗,捐款都是爲了幫助別人,他在做一個夢,我也想努力圓他這個夢。”在李傑的眼裏,林甘就是“生活上的白癡”“一根筋”,只會搞科研、做實驗。但不論是搞科研還是做慈善,林甘都得到了李傑的支持。

從1987年開始,林甘就不再要國家科研基金,自籌資金搞科研。

他的特立獨行註定不能得到周邊所有人的理解和支持。以前常有農民帶着病豬、病羊和病家禽摸上門來找他治病,卻經常敲錯門,爲減少對鄰居的打擾,林甘在樓道貼上指示牌,一路指到他四樓的家門口。

“老林是省農科院畜牧所退休的,用紅筆在門口標記主要是爲了方便很多養殖戶來找他,他被稱爲‘雞祖宗’‘豬八戒’,只要是小動物得病了找他,基本都能治好。”李傑說。

林甘曾說,9年間,經歷過的失敗不知多少次,直到1996年終於研究成功。2002年他研製的“免疫增效弓形蟲滅活苗”通過濟南市科技局組織的成果鑑定。

2013年,林甘被診斷爲原發性肝癌。當時,林甘就希望在百年之後,把自己的器官捐獻出來。“齊魯醫院複檢說癌細胞已擴散,等過世後,器官可以捐獻給需要的人,現在都報道眼角膜緊缺。器官也能用作科研,幫助更多的人。”林甘曾說。

捐獻身體器官,李傑也無異議,“一輩子風風雨雨的,身後事也看得淡了。器官可以惠及更多人,不能浪費了身體這麼好的材料,我也能理解。”

(雍堅、李師勝、吳浩、肖龍鳳)

□對話家屬

他想把正能量傳遞下去

16日,林甘教授家,不太寬敞的客廳裏除了林教授的老伴、兒子、兒媳,還有他當年收養的孩子等人。不時前來弔唁的人們,讓在場的所有人,幾度陷入悲慟的氛圍裏,久久難以平息。

在與林教授的老伴李傑(以下稱李)以及他的兒子(以下稱林)近一個小時交談的過程中,說到傷心處,他們便淚目難掩,數次哽咽。

一路走來,半生做慈善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做慈善影響到生活質量了嗎?

李:我們喫得很簡單,穿得也很簡單,記者來採訪他,給他照相片,他穿的全是我媽去世前穿的。我媽90多歲去世的,她那個時候的小棉襖他都穿,我說不穿了吧,穿上不體面啊。他總是說,沒事,老人衣服穿了長壽。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有沒有在公益方面有過意見的分歧?

李:也有。最後捐獻遺體這個事我是不同意的。不同意,他是會給我發火的。

他說哪裏的器官好,就捐給那些需要的病人。一開始是準備捐眼角膜的,他說他死了,要把眼睛留給另外一個需要的人。

默默奉獻,受助者還不知道他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這次來送別林教授的人中,有他幫助過的人嗎?

李:他不跟人家講,病這麼厲害他都不說,說這些都是形式主義。他說做事就不要去搞形式,踏踏實實地去做。我就說你看你做這麼好,要讓人家知道向你學習有多好啊。目前這些受助者還不知道。

實際上,很多事情孩子都不知道,到最後登報紙了,孩子才知道。

接力傳遞,讓正能量循環起來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這種行爲對子女有什麼影響?

林:按說我父母都是大學教授,生活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我上大學的時候,爲了省錢就光着腳去打籃球。那個時候穿的球鞋,鞋底磨破了,上面還有,自己就把這個鞋底融化了以後再修修,然後繼續穿,這都是受我父親的影響。

其實包括我兒子也受到父親的影響,我兒子一直讀到大學,讀到研究生,上博士的時候,我去學校看他,他就穿着廣告衫,前面印着飼料的廣告。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他內心真正是怎麼想的?

林:他說自己做了,就讓人家也學着去做。他捐遺體也有個願望,就是受捐者也要捐獻遺體,往下傳遞正能量。他說我捐給你錢了,你學習慢慢就好了,你有錢了,你再往下捐,你再往下幫,他認爲這是一個正能量的循環。他也不太注重榮譽,就是想把善事傳播出去,讓大家都去做。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吳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