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留言】究竟该如何激励广大职工创新创造?有人认为重点是资金支持,有人认为应靠政策引领,还有人觉得应先从制度上规范。或许这些都对,但本次采访试图从另一角度寻找激励职工创新的关键之处——团队理念。

导师+“风暴”

“从一个小小的夜间培训班,到把80多项国家专利收入囊中的尖锋学社,我们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回忆起尖锋学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史,现任社长刘博颇有感触。

尖锋学社最特别之处在于,它诞生时是一个纯粹的民间团体。王清昊本人是电力系统中高压试验领域专家,运用仪器、实验装置对电力设备故障进行提前诊断是他的强项。同时,他又是国家电网高级兼职培训师,常在省内外为相关技术职工讲课培训。盛名之下,国家电网抚顺供电公司的领导在6年前找到他,希望他多培养一下公司里的年轻技术骨干。

王清昊正有此意,但他并未要求公司发布什么通知或建立什么机构,他不想让这件事变得特别官方,也不期望借此弄到经费。因此,他只是口头和周围人说了一下自己的打算——如果公司里有年轻人愿意学习技术知识,愿意参与课题攻关,可以找他,大家组织起来一起学习一起探讨。

供电公司中并不缺乏高学历、想干一番事业的年轻人。但由于供电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涉及到送电、变电、配电、营销、计量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互相交叉重叠,再加上理论和实际存在较多差异,因此谈及科研立项,单凭个人精力很难攻克大的课题,年轻人的想法往往耽于无奈的感叹。当王清昊提出组建团队做课题攻关想法后,供电公司中很多年轻员工立刻自愿加入。

学社是自发组织,没有经费,也没有场地,做课题又不能占用工作时间,活动初期,大家只能等到每天下班后,四处找地方聚会,讨论课题。

年轻人有热情,有想法,但对供电领域的很多知识都只停留在书本上,更关键的是,每一个科研项目从立项报批、研发论证、样品试制、申报专利、撰写QC、刊发论文,直到申报科技成果,整个过程牵涉多个层面,专业性极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学社的灵魂人物王清昊发挥了关键作用。每当一个课题被提出,王清昊先为大家讲解背后原理、生产实际中面临的问题,解答学社成员的疑问,帮助成员们理清思路,找到攻关的方向。思路清晰后,大家分组开展工作,王清昊再逐个跟踪指导。

年轻花样多

除王清昊之外,尖锋学社里其他成员绝大多数不超过30岁,相较于时下年轻人下班后热衷网游、泡吧、玩抖音、看直播的“潮流”,尖锋学社的年轻人则在业余时间忙着埋头找资料、写论文。三天一次的集体讨论,更让学员之间碰撞出创新的灵感和激情。用王清昊的话说,尖锋学社最宝贵的财富不是那些专利,而是风清气正的学习氛围,最大的成就不是荣誉,而是吸引年轻人走正道。正所谓善学而尽其理,善行而究其难,学知识、钻业务、做课题,让年轻人在实践中领会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年轻,更让尖锋学社在技改创新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尖锋学社内部分为科技项目组、专利组、论文组、QC组、讲演组、宣传组。在课题钻研阶段,大家群策群力;在研发阶段,年轻人不畏艰难、越挫越勇;进入论文和QC撰写阶段,精力旺盛的年轻人能够做到刨根问底,不达标准誓不罢休。一个QC成果报告的完成,通常要几个专业人士花费几个月时间,而在尖锋学社,大家凭着拼搏和闯劲,往往能将时间缩短一半。

过硬的研究成果、团队蓬勃的朝气、自由奔放的表达方式打动了每一届评审,尖锋学社在历届QC成果发布会上获奖数量之多,在辽宁省首屈一指,成为不折不扣的得奖专业户。而在申报国家级科技成果、国家电网科技创新奖项方面,尖锋学社更是所向披靡。

创新如创业

经过6年发展,尖锋学社不但拿出大量科研成果,更培养了诸多人才。社长刘博,勤勉务实,经验丰富,负责学社的论文撰写、项目研讨,竞赛训练等各项工作,是学社的主心骨;刘传波,业务精湛,在各项成果的研发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学社的技术大拿;刘潇,专业知识过硬,同时又多才多艺,担任多次创新大赛的主发布人,是学社形象代言人;史博宇和杨莹莹擅长创新发布形式,每次QC发布,都是一场精彩演出,是学社的黄金搭档。

2017年4月,尖锋学社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成为国家电网辽宁省公司第一批正式命名的10家职工创新工作室之一。2017年12月底,抚顺市委、市政府授予28名抚顺市产业精英“抚顺工匠”荣誉称号,其中来自国家电网抚顺供电公司的有三个人,分别是刘传波、黄延海、佟锐,这三人全部来自尖锋学社。

归结成功的原因,学社的一名年轻人直言,尖锋学社在发起之初就坚持自发自办,不受任何制约,成员完全是为了共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一起,这是其多年保持创新热情的最根本原因。学社里有王清昊这样的专家带队,但同时又给年轻人足够的宽容和自由,让年轻人担任社长,自学自管,这是学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保障。

在尖锋学社影响下,国家电网抚顺供电公司的职工创新工作如火如荼,目前已建成3家省公司级创新工作室,2家公司级创新工作室。这其中,有的创新工作室充分借鉴尖锋学社的理念和模式,有的则另辟蹊径,探索属于自己的发展理念,但毫无疑问,尖锋学社已成为一面最具象征意义的旗帜。从更深层次看,职工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更类似一种创业,鼓励职工创新的关键,在于如何协助创造者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团队,更在于如何赋予这个团队更大的宽容度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出职工创新的激情。

感谢抚顺市总工会宣教部对采访的大力支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