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希子 见习记者 焦姣

历经多年造林、抚育,松树遍及咸宁大地,郁郁葱葱。

然而,2011年,松材线虫病首次入侵赤壁市,并不断蔓延至全市,大片葱郁的松林枯萎、死亡。

松材线虫病被喻为松树的“癌症”,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对此,我市各级林业部门严阵以待,相关县(市)、区通力协作,一场大规模的松林保卫战在香城泉都打响。

全市疫点数达28个

松材线虫病是松材线虫成虫通过松褐天牛传播于松树体内,从而引发松树病害。松材线虫成虫体细长,约1毫米,肉眼无法直接观测。

松材线虫病是世界上公认的检疫性病害。被松材线虫感染后的松树,针叶黄褐色或红褐色,萎蔫下垂,树脂分泌停止,树干可观察到天牛侵入孔或产卵痕迹,病树整株干枯死亡,最终腐烂。

松材线虫是我国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我国于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据调查,它是一种外来物种,由日本的进口包装材料无意之中传入我国。

2011年,市林业部门接到相关报告:赤壁市官塘驿镇和中伙铺镇部分山林区域出现大量枯死松树。市森防站工作人员火速赶往事发地对死亡松树采样、拍照,检测。最终确定为松材线虫病,共有414亩松林受灾,178棵病死树。

松材线虫病具有传播快、防治难的特点,一旦发生,松树会遭到毁灭性破坏。目前,我市松材线虫病己呈现高发、蔓延态势,全市疫点个数28个。赤壁市、咸安区、崇阳县已被国家确认为松材线虫受灾区。

截止到2018年7月,我市松材线虫病侵害面积已达2.67万亩,18900棵病死树。松材线虫病疫情对我市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松褐天牛是松材线虫的主要传播昆虫。松褐天牛在湖北地区的繁育周期一般为一年一代。”10月26日,市森防站站长陈秀平介绍,当温度达到10摄氏度时,松材线虫开始繁殖。当温度达到25摄氏度时,松材线虫4-5天可繁殖一代。

防治从“空中”到“地面”

今年3月,市森防站副站长熊红利、副站长章武星通过对死亡树木进行解剖发现,平均每棵死亡树木里的松材线虫的数量为70—360只。此次对死亡树木进行解剖是湖北省首次。

松材线虫病有应对方法。例如禁止病害松树进行人为传播流通。远距离传播主要依靠带有松材线虫病的松木及其制品中传播,例如电缆盘、光缆盘、松木的包装材料、建筑模板、家庭装修用材、家具、玩具等。

发现有携带该线虫的松木及包装箱等,应采取无害化处理,避免疫情传播。对利用价值不大的小径木、枝丫等可集中烧毁,避免遗漏。

通过林业局、基层林业站、村委会、农户等形成网络,全面综合反映病死树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除害,早防治。

药物防治也是应对松线虫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已经病死的树木,可通过粉碎、高温等措施杀死松材线虫。对还未生病的松树,则可以通过打孔注药、飞机打药、人工打药等方式进行预防。

2017年2月,市森防站对城区潜山公园、十六潭公园等2.1万株松树进行打孔注药,效果良好,开创了我省对病松树打孔注药的先河。

据了解,此次打孔注药使用的是一种叫做“甲维吡虫啉”的药剂。一次打针可以保护树木两年内不会死亡,25公分的树木平均用药量为两瓶。这种打孔注药法是目前污染最小,防治效果最佳的方式。同时,也实现了防治从“空中”到“地面”的突破。

打孔注药法虽然效果良好,但成本较高。而人工喷粉打药所需的人力太多,我市人口密集、森林植被成分复杂、畜牧众多,实施起来也比较困难。

“肿腿蜂、花绒寄甲是天牛的天敌,通过人工培育肿腿蜂、花绒寄甲的生物防治方式消灭天牛,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陈秀平介绍。

防治水平全省领先

“老乡,您家的柴火要是在冬春季节烧完,那就没有问题。到了来年春季,气温上升,树木内的松褐天牛羽化,那可就麻烦了。”10月26日,在咸安区横沟桥镇,区林业局工作人员耐心地给村民们讲解。

每年,我市会集中对林业部门职工、造林大户、树木加工企业等进行集体授课两次,同时,印发宣传手册,积极宣传,希望大家充分认识到松材线虫病的危害性和破坏性。

“通过这些年的不断努力,宣传效果也很好,现在再下乡清理病死树,阻力都变小了。”陈秀平笑着说。

多方举措下,我市的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松树死亡率降至万分之二,平均每亩松林死亡松树仅为一株半,松材线虫病防治水平全省领先。

松材线虫病高发势头得以遏制,我市古松群郁郁葱葱,长势旺盛。这份优秀的成绩单来之不易,也吸引了省内其他市县区前来考察学习。

今年1月,武汉市森防站专业人员赴我市十六潭公园,现场观摩了树干注射防治松材线虫病技术以及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考察学习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

“松材线虫病防治事关我市生态安全和环境建设,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形成联动机制,高度重视,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陈秀平说。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