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在小說中,有名的武將,用的兵器也很有名。例如關羽和張飛的青龍偃月刀和丈八蛇矛,簡直是標誌性的存在,但《三國演義》畢竟只是小說,有虛構和誇張的成分,那麼,青龍偃月刀和丈八蛇矛到底存在嗎?如果不存在,當時的武將到底應該用什麼兵器?如果存在的話,這兩樣兵器的原型又是脫胎自什麼呢——

電視劇中關羽和他的兵器

中國古代兵器種類繁多,從功能上說,大致可分爲長兵器、短兵器、射遠兵器、防禦兵器和衛體兵器(如匕首等)。按材質歸類,又可分爲石制兵器、青銅製兵器和鐵製兵器。

本文以時間爲序,對古代戰爭中的常用兵器做一簡要介紹。

車戰時代,戈最爲常用

在新石器時代,原始人類通過打磨石塊,製作石刀、石斧、石簇等,並利用動物的骨頭、犄角,及木頭、竹子等製作兵器。直至商周時期,石制兵器依舊會在戰場上出現。

從考古發掘看,青銅兵器的使用當始於商朝早期,以戈和矛爲主。

戈主要由戈頭和木柄(稱爲“柲”)組成,戈頭長約20釐米,前面突出部分稱爲“援”,用來啄刺敵人,戈頭的上刃能夠推搗,下刃可以勾割,因此戈又有“啄兵”“勾兵”之稱。

春秋時期的戈,長27.4釐米,出土於河南浙川下寺二號墓

商朝戈柲存世極少,柲長通常在0.8—1米之間,在車戰中,兩車交錯時,士兵將戈伸出去,便於勾殺敵人。

戈的缺點同樣明顯,士兵用其勾殺或啄擊時,一旦用力過猛,就會導致戈頭掉落。因此在車戰被步戰、馬戰取代後,戈也從戰場上消失了。

矛也主要包括兩部分,即矛頭和木柄。矛頭前面有尖,兩側有刃,屬於“刺兵”。青銅矛頭的形制從商朝到春秋,發生過較大變化,總體上刃部不斷加長、矛頭不斷變窄。

按《考工記》所記,步兵所用“酋矛”,長約4米;車兵所用“夷矛”,長約4.8米。不過從出土實物看,步兵所用矛多在2米左右,沒有規定的那麼長。

左列爲秦朝銅矛、春秋銅矛;中間爲西漢銅矛;右列爲戰國銅矛、商朝銅矛(摘自杜文玉等《圖說中國古代兵器與兵書》)

截至1986年,安陽殷墟已發掘的939座墓中,有166座出土了青銅兵器。這些墓裏,有100多座出土了戈,約50座出土了戈和矛,還有不到10座僅出土了矛。

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已出土的商朝青銅兵器中,有戈2000多件、矛1400多件。

由商至西周、春秋,乃至戰國時期,戈和矛還是作爲戰場上的主要兵器出現。

《詩經》中多次提及,如“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王於興師,修我戈戟,與子偕作”。

《荀子·議兵》更明確說:“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此外,由商周至戰國,常見的青銅兵器還有戟、鉞、戣、刀、短劍等。

鐵質兵器中,槍堪稱“百兵之王”

鐵質兵器出現於西周時期,戰國時期逐漸普及,至漢朝已完全取代青銅兵器。此後,鐵矛稱霸戰場,唐宋時期才被鐵槍替代。

東漢末年,孫策進攻黃祖,劉表曾“遣從子虎、南陽韓晞將長矛五千,來爲黃祖前鋒”。

荊州一次就能出動5000名裝備長矛的士兵,可見矛在當時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小說《三國演義》中,張飛所用的丈八蛇矛,在歷史上確曾存在,《晉書》中說陳安“左手奮七尺大刀,右手執丈八蛇矛。”

只是這裏所說的丈八蛇矛,其實就是“矟”,一種馬上使用的長矛。

研究兵器史的學者韋鎮福等認爲,在實戰中,彎曲的矛頭,無論殺傷力,還是牢固性,都不如直矛頭,因此張飛不可能用這種想象中的蛇矛去衝鋒陷陣。

不過明清時期,確實有人開“腦洞”,鍛造了彎曲、有若蛇狀的矛頭。不知道《三國演義》的作者是否受此啓發,爲張飛配備了一杆丈八蛇矛。

電視劇中,手持丈八蛇矛的張飛

直至唐初,矛還被廣泛應用。李世民在洛陽擊敗王世充1萬多人的軍隊後,還能俘獲“矛盾兵六千”。

鐵槍出現於三國時期,由鐵矛發展而來。槍和矛最大的區別在於,槍頭較小、較窄,更爲鋒利。隋唐時期的輕騎兵使用槍,行動更爲輕巧。

槍的用途很廣,除作戰外,還能“立槍爲營”,作爲障礙物;“縛槍爲筏”,當作渡河工具。

爲應對不同的戰場情況,槍衍生出各種形制。唐朝軍中槍有4種,名爲漆槍、木槍、白頭槍和撲頭槍;宋朝則增至馬突槍、雙鉤槍、單鉤槍、梭槍等18種。

宋朝的各種鐵槍(見於《武經總要》)

唐宋時期還有不少擅使槍的名將。史稱唐初的秦瓊“躍馬挺槍刺於萬衆中,莫不如志,以是頗自負”。五代時期,後梁大將王彥章“常持鐵槍衝堅陷陣”,人稱“王鐵槍”。

作爲“百兵之王”,槍在戰場上被使用的時間很長,即使是火器出現後,也沒能完全替代槍的地位。

長戟和長刀的廣泛應用

在古代戰爭中,戈、矛、槍是雙方使用的主要兵器,除此之外,比較常見的長兵器,還有長戟和長刀。

戟產生於商朝,是戈和矛的綜合體,既能勾啄,又能直刺。春秋時期,青銅戟在車戰中被廣泛應有,《左傳》中有“倒戟以御公徒”等記錄。

隨着鐵製兵器的普及,銅戟也逐漸變爲鐵戟。《漢書》中說秦國兵力雄厚,即形容其爲“持戟百萬”,由此可知,戟在當時是一種頗具代表性的兵器。

西周早期的青銅戟,左側的戟頭出土於河南,右側的戟頭出土于山西(摘自劉旭《中國古代兵器圖冊》)

戟具有多種作戰功能,這就決定了其鍛造工藝較爲複雜。在戰爭規模日趨擴大後,爲了裝備更多士兵,歷代執政者們都傾向使用鍛造相對簡單的矛和槍,於是戟在唐朝以後,完全退出戰場,成爲一種用於儀仗的兵器。

相比於戟,長刀廣泛應用的時間較晚。這是因爲,刀的主要功能是劈砍,在馬鐙還沒有發明的年代,騎兵在馬上用長刀很難着力。因此,關羽在馬上不可能揮動82斤的青龍偃月刀,更不要說斬將殺敵了。

電視劇中,揮舞青龍偃月刀的關羽

直至唐朝,長刀才被裝備於正規軍中。唐玄宗時的李嗣業,即受命統帥“陌刀隊”。《唐六典》說:“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斬馬劍。”具體說,陌刀爲“兩刃刀,其長一丈”“重十五斤”,可惜陌刀沒有實物留存,我們已無法獲知其真實樣貌。

清朝的各種長刀,分別爲挑刀(2.44米)、片刀(2.28米)、偃月刀(2.24米)、武科刀(2.34—2.61米)、割刀(1.66米)

至於“偃月刀”這個名字,遲至宋朝纔出現。明清時期,長刀在軍中更是廣泛裝備。

古書中記錄的兵器

現在我們要去了解古代兵器的使用情況,除了依靠出土文物外,主要的參考資料是歷代留下的兵書。這些兵書中,往往真實記錄了當時戰場上的兵器種類。

比如,唐人李筌所著《太白陰經》中,記有一支唐軍的兵器配比,包括槍、弩、弓、佩刀、陌刀、射甲箭、長垛箭等。

又如,北宋官方編著的《武經總要》中,記錄了當時使用的各種兵器,包括長刀、槍各7種,短刀和劍各3種,專用於攻城、守城和教練的槍9種,其他槍2種,兩用兵器5種,斧和叉各1種,鞭鐧錘等12種,防護裝具和甲冑共9種,弓4種,箭7種,弓箭裝具5種,弩14種,炮17種。書中所附繪圖,更是珍貴的歷史資料。

不過歷代爲穩定統治,往往禁止兵書流傳。宋朝曾組織人校對兵書,但不刊印,所謂“祕而不與大臣”。乾隆年間,清朝修《四庫全書》,又毀去《武備志》《籌兵藥言》等一批明朝兵書。

綜而言之,中國古代主要兵器隨着作戰方式、鍛造技術等的改變,經歷了由戈到矛,再到槍的轉變。可惜的是,這種革新未能趕上火器時代的步伐,最終落後於世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