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市委大院大門口,有一座青銅雕塑拓荒牛。

——題記

1

”從一個邊陲小漁村,崛起爲一座千萬人口的現代化大城市”,對這個城市的介紹,大多都是從這句話開始的。

在中國城市化高歌猛進的征程中,沒有哪座城市能夠替代她的樣本意義,因爲她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最好的縮影。

1979年春天,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首次提出要開辦“出口特區”。

1980年8月,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

從此,深圳成爲中國改革開放建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肩負起在這場偉大實踐中“先行一步”的歷史重任。

深圳國貿大廈——這座當時的全國“第一高樓”共有53層,高160米,建築面積約10萬平方米。

大廈在1982年10月開始動工,從十五天一層,七天一層,到後來六天一層,五天一層,四天一層,最終以“三天一層”的速度於1985年12月宣告竣工,歷時僅37個月。

這不僅刷新了工程的全國紀錄,也誕生了”深圳速度”這個熱詞,而且成爲“創造奇蹟”的代名詞。

40年來,從“深圳墟”到“商業旺區”的東門老街,從“土丘荒地”到“電子名城”的華強北,從農場到“世界級度假旅遊區”的華僑城,從水泥路到城市座標軸的深南大道……

可以說,深圳的發展建設浸透着一代代改革人“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的政治勇氣,更見證了改革開放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

一個小漁村的位置可以有多高?她——深圳,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以其平均70至120米的海拔標記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精神高地。

2

深圳初創時期,一張白紙,基礎建設幾乎爲零。基建方面只有一個不足五百人的寶安縣建築公司,沒有承建較大工程項目的能力。

1979年9月,按照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命令,解放軍基建工程兵近兩千人組成先遣團開赴深圳,拉開了基建工程兵建設深圳特區的帷幕。

當時的深圳極其荒涼落後,除了羅湖東門老街有又短又窄的馬路、少量破舊的房屋外,多數地域蕭條破敗,荒無人煙,廢棄的農田荒草沒腰、鼠蛇竄行。整個深圳只有30多萬人口,原特區內只有2萬多居民,但是工程兵連同家屬約有4、5萬人之衆。幹部戰士們簡直不敢相信這就是毗鄰香港的深圳,連內地普通的縣城都不如。

部隊進入深圳第一天,在地上挖坑支鍋,露天燒飯;沒有水,他們到很遠的地方去運;沒有菜,他們自己種;蚊子咬,就讓它咬,麻木了就好了;沒房子住,就用毛竹搭起了竹棚,一住好幾年,竹棚冬不擋風、夏不避雨,冷時睡覺打哆嗦、熱時像蒸籠。

在這種艱苦條件下,沒有影響這些年輕的軍人正如拓荒牛一樣,在荒蕪的大地上開墾出了一個美麗的春天。

從深圳第一棟高樓——深圳電子大廈,他們建起了高層、超高層建築上千棟;參加了福田中心區、深圳機場、鹽田港碼頭、皇崗口岸保稅區等衆多項目的施工;完成了北環大道、濱河大道和深圳體育場館、南山高新區、西麗大學城、人民醫院等基礎公共設施建設……高樓像雨後春筍般地拔地而起,這座城市不斷長高長大。

同時,基建工程兵部隊輸送到全市各單位的官兵有八千多人。例如,市紀委成立初期,集中從部隊選調37人,佔當時全市紀檢隊伍的四分之一;基建工程兵部隊調入全市公安戰線有一千多人……他們成爲各條戰線的骨幹,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此外,深圳的創業大軍裏還有那些基建工程兵數量衆多的幹部戰士,他們創辦或管理着一些在國內外頗有影響的著名企業。其中,有華爲的任正非,有華強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梁光偉等等。

除了他們,當然還有更多的拓荒牛。正是這些人,高舉改革開放的大旗,一步一個腳印,任勞任怨,無私奉獻,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漁村,開墾成了我國南部綜合經濟實力、技術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最強的現代化大都市。

3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一個地區的發展變化可以成爲一個時代變遷的縮影。

深圳的滄桑鉅變證明了一個最樸素的道理,“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深圳的今天”。一如,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

正如10月24日深圳蓮花山下,習主席在參觀“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週年展覽”時說的:”40年來,中國發展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既然是越走越好,爲什麼不繼續走下去呢?即便我們存在這樣那樣的一些困難和問題,也要在繼續走下去中加以解決、加以克服。”

也正因爲此,對於十幾億中國人而言,“要不要改革”的提問,纔會得到不容置疑的回答:“堅持改革開放”,纔會成爲40年不變的呼聲。

回望過去,鄧小平同志發出“不改革死路一條”的大聲疾呼,中國在困頓中踏上改革開放之路,又在接續奮鬥中讓這條偉大的道路不斷向前,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

展望未來,習主席向世界宣誓: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改革未有窮期,中國還在路上。

實踐證明,我們走改革開放這條路是一條正確道路,只要鍥而不捨、一以貫之、再接再厲,必然創造出新的更大奇蹟。

中國軍人作爲改革開放偉大曆程的建設者和守護者,要繼續堅守和發揚這種“篳路藍縷,以啓山林”的奮鬥精神,不斷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 本文系鈞正平工作室原創;作者:董安舉、戴上程;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