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衢报评论|大侠从此逝 笑傲江湖远

衢报传媒集团记者 李啸

衢州人几乎都知道金庸先生,倒不是大家都看过他的武侠小说,而是金庸成名后,人们才晓得,这位武侠江湖的造梦者,曾经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为避战火,辗转到衢州度过了浮沉随浪的高中时代——金庸大侠与衢州,还有乡谊之情。

虽然在衢州港湾,金庸只漂泊了不到两年,但第二故乡的一点一滴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深刻影响了其日后的创作生涯。2004年,金庸重回母校衢州一中访问,为这段青年苦旅欣然赋诗回忆:“温雅豪迈衢州人,同学少年若兄弟。六十年中常入梦,石梁静岩夜夜心。”

“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群豪白衣如雪,一个个走到张无忌面前,躬身行礼,昂首而出,再不回顾”“先去你的塞外,再回我的江南”……时光是滚滚的巨流河,当大侠不再,江湖曲终时,人们不断回味着这位新派武侠小说大师的笔下的侠客传奇,以侠者之道为他壮行,与他惜别。

为何金庸的小说中多有乱世之苦和行侠仗义,这或许与他青年时代的颠沛流离与永失我爱的特殊经历有关。14岁时,他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战争中死去。1941年来到衢州后,他又遭遇了日军惨无人道的细菌战。

当时,金庸的同学毛良楷染上鼠疫,其他人都避之不及,唯有作为班长的金庸与班主任姜子潢一道,在黑夜中跟在担架的后面,相送毛良楷到衢江上的隔离船上,直至江边与毛良楷垂泪永别。

多年后,金庸回忆道:“战争期间,唯一自觉有点勇敢的事就只这么一件。”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怜我世人,忧患实多。”生逢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民族大义、家国情怀可谓是金庸人生底色的情愫。处江湖之远,忧庙堂之高,亦成为他相伴一生的不变斗志。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今时今日,我们回望追思金庸大侠,不是为了徒增悲伤的泪水,而是希望更多人记住,在华人文学的世界里,有这么一位作家,他创造了忠孝节义的辽阔江湖,书写了千古文人侠客梦。

同样,在华人的新闻世界里,有这样一位报人,他创造了“言论自由、事实神圣、客观报道、独立思考、坚持正义”的报业传奇,然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神雕侠侣》的最后,杨过朗声说道“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

别了,金庸大侠!你走后,人间豪情还剩多少一襟晚照?

也许,你也会回过头来,挥一挥衣袖:

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

图片来源:掌上衢州资料库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