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万

摘要:在《亮剑》中,李云龙率独立团攻打平安县城是一大高潮,如果是在真实的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个团攻打日军据守的县城,最可能的结果会怎样?

《亮剑》中,李云龙率独立团攻打平安县城是一大高潮,如果是在真实的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个团攻打日军占领的县城,最可能的结果会怎样?

说这个话题,先要说一点,电视剧里李云龙率独立团攻打平安县城,完全是架空的,历史上八路军攻打日军据守的县城,而且是有高大城墙的县城,几乎就是神话一般的故事,原因就在于八路军缺乏攻坚的重武器,就算是普通的轻武器,也不能说有充分的弹药保障,而且训练水平跟日军差距很大,所以基本上没有主动进攻日军据守的县城。

那么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是否属于纯粹的架空,实际上完全无法做到呢?

那也未必,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时间背景是1944年,那个时候日军在太平洋上已经节节败退,在中国的华北,日军兵员的素质也比抗战初期有很大下降,战争失败的阴影也已经笼罩每个日本人的心头。换句话说,这时日军驻华北地区的士兵,心气已经完全无法跟战争初期的老鬼子相比了。最关键的是,电视里反映的背景情况是真实的,那就是在这时的华北,日军兵力确实已经相当匮乏,在各个据点的守备力量都处于捉襟见肘的情况。因为大扫荡后八路军各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出去发展壮大,苦练内功,并未给日军有多大压力,所以日军兵力不足的窘境并没有特别明显。然而李云龙突然集中独立团和地方武装,总共上万兵力攻打平安县城,日军不得不增援平安县城,这就必须从原本就已经兵力不足的附近各据点调兵驰援,这些据点的守军一旦出动增援,留守的兵力就进一步空虚,立即就会被附近的抗日武装发现这个空挡软肋,于是或伏击出动驰援的部队,或直接攻打兵力空虚的据点,所以晋西北才打成了一锅粥,客观上也形成了帮助李云龙打阻击,牵制其他地区日军的态势,让独立团可以专心攻击平安县城,而这一切,如果在真实的历史里,发生概率还是相当大的。

那么问题就集中到李云龙率领上万人马是否真的可以攻下平安县城?前面说过八路军的装备情况和训练水平的确不如日军,但近万人四面围攻几百日军防守的坚固据点,而且还是县城,能否打赢,已经不取决于装备、训练水准,而是取决于李云龙的组织能力和作战决心!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日军几百人就能守住一个县城,八路军早先不是没能力组织上万人的部队攻城,而是这样做牺牲太大,而且付出了代价攻不下来的概率也很大,这里涉及到战争的一个核心本质,那就是八路军也是人,同样也做不到一万人齐心上,让几百日军来不及反应就被如潮的进攻人海淹没。放在兵棋推演里,再强大的军队,都会有一个合理的伤亡比例,来指导什么时候就必须退兵,除了伤亡外,还有可能出现相当比例的逃兵、相当比例被惨重伤亡吓住,而无法发挥战斗力的军力,这才是正常的战争情况。后来解放战争,四野百万雄师进关之后,摧枯拉朽横扫千军如卷席的阶段,林帅在每战之前,也都要在计算兵力时,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那么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八路军的优势当然是有的,就看组织效率有多高,战士们的战斗意志多高。具体就是在这支攻城部队在可承受的伤亡底线之前,是否消灭日军守城部队。反倒是电视里在最后攻城时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意大利炮,实际意义并不大。剧中说是意大利炮,但是从炮的外形看,更像是M1897式75毫米野炮,这种炮的威力并不大,不如后来的美制M1式75毫米山炮,更不用说威力更大的美制105毫米榴弹炮了,根本不足以炸塌城楼,老实说这种意大利仿制的法国七五小姐,在不懂炮兵的二营长手里,还要打个折扣,没有专业的炮兵人才和操炮技术,发挥不出真正的威力,这得专业炮兵才能在战场上真正发挥出火炮的作用。

综上所述,李云龙在真实情况下,也已经具备攻下平安县城的可能性,只是要付出很大代价。

当然,还有可能是独立团付出了很大代价,也没有能够在日军增援部队赶到前攻下平安县城。而且应该说,这种可能性很大。

虽然李云龙一声令下,召集起来的部队有上万人,但其中至少一半不是正规的八路军,而是县大队、区小队这样的地方武装和民兵。在当时,八路军的部队采用的是三级层次,最底层的是民兵;第二层级是地方部队,通常是区有区小队(连级),县有县大队(营级),军区有独立团(或独立旅),军区独立团独立旅也是地方武装的最高编制,在必要时可以直接补充或者升格为正规军;第三层级也就是最高层级,就是正规军了。抗战时期地方武装被称为“土八路”,而正规军就是“老八路”了。八路军的正规部队也分三六九等,1937年八路军成立时国民政府授予正式番号的十二个团,属于真正的老八路。后来部队大扩编大发展,成立的新部队,都没有正式番号,例如孔捷的新二团,就是新编第二团的简称,就是后来八路军自行扩编的部队,就属于第二等。而李云龙的独立团,有师或旅直辖的独立团,也有地方部队中的军区独立团。

相对而言,新二团也好,独立团也罢,都是八路军中的二等部队。装备和训练,都要比十二个团的真正老八路要差一些。当然,这十二个团在大扩军中,也都抽调连、营级单位作为种子部队,再补充新兵,组建新的部队,基本上都已经打散了,虽然还是原来的番号,但真正战斗力也无法和刚组建时同日而语了。建制始终没有打散,基本保留当年经过长征的百战老兵的,并不多,在一个团里也就一两个连,都是刻意保留作为尖刀来使用的王牌。

而就是李云龙的独立团,在1942年华北大扫荡中,人员也损失了三分之二,营连干部的损失更是高达八九成,此时虽然通过化整为零分散发展,部队兵力得到了恢复,甚至比大扫荡之前还要多,但都没有经过大的战斗,兵员素质不如大扫荡前,综合战斗力,其实还有下降。

所以,李云龙指挥上万人,听起来声势浩大,但真正战斗力并不强。虽然各营连都壮大了,而且武器装备也不差,歪把子轻机枪、九二式重机枪、掷弹筒,甚至迫击炮,意大利炮都有了,但战斗力,尤其是攻坚能力更是薄弱。而占总兵力一大半的地方部队、民兵,就更不用说了。县大队、区小队勉强可以做到人手一杆枪,但大都是老套筒汉阳造之类的老枪破枪,看过经典老电影《董存瑞》的一定会能注意到,董存瑞在县大队时,用的就是老套筒。地方武装基本上是没有轻机枪的。至于民兵就更不用说了,很多人连枪都没有,只能是大刀红缨枪,或者是土枪鸟铳。而且民兵是不脱产的,日常训练肯定不足,兵员的军事素质可想而知。不客气说,比乌合之众好不了多少。

这样的上万人马,五千正规军,两千地方部队,三千民兵,折算下来,真正的战斗力也就相当于原来大扫桑前的四千正规军,还要分出相当部分兵力去打阻击,真正投入攻城的部队,也就两千正规军。

而在中国战场上,由于中日两军在装备、训练等诸多方面的悬殊差距,通常在野战情况下,日军可以一对十——别奇怪别惊讶,日军在当年制订作战计划时就是按照这个比例来部署的,这是个很客观战力对比比例。如果是攻坚,那么这一比例还要更高了。

平安县城原来有两百日军,再加上山本一木的特工队七八十人,总共三百上下,还不算伪军,足以抗击中国军队三千人正规军的进攻。如果进行兵棋推演的话,基本上可以判定——独立团攻不下平安县城。

所以,在真实情况下,李云龙指挥上万人攻打平安县城,有可能攻下,有可能攻不下,即使能够攻下,也要付出很大代价,而且攻不下的可能性更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