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教育孩子也是一样。而是孩子会将道歉视作父母对自己爱的表达。

文 | 云川

前几天,朋友跟我通话,哭着说感觉自己做妈妈失败极了。

她说以前忙于工作没时间好好管孩子,现在有机会了,便想着好好陪陪孩子。

可是发现一辅导孩子写作业,马上就急不过对着孩子开吼了。

有时想都没想就骂了出来。

比如「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都不会 」这样的话。

而且孩子每次被吼时,都只是呆呆的望着书桌。

不哭也不闹,抿嘴低头,手足无措地用手指捏着衣角。

有一天,正在炒菜的她叫孩子帮忙端一下菜。

不知道怎么的,没拿稳全摔了,撒了一地。

她立马怒不可遏的吼了一句:

你这个小孩怎么回事啊,这么小的事都做不好,以后还能干什么。

孩子很委屈地哭着说:

求你别吼我了,我不喜欢这么凶的妈妈。

孩子的话像针一样刺痛了她。

相信这样的情形绝不是个例。

在很多家庭里,大人经常会对孩子大吼大叫。

明明知道吼孩子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导致一些更糟糕的后果。

比如孩子可能会脾气火爆,也喜欢大吼大叫,焦虑、抑郁等。

明明想控制自己的脾气,可为什么还是控制不住自己?

吼,可能也会成为一种轮回。

往往种什么因,便得什么果。

小时候在吼叫中长大的孩子,长大了习惯性也会吼自己的孩子。

在绘本《生气王子》中,只要追溯大象艾迪脾气火爆,就会发现原因是爸爸也很爱生气。

绘本《生气王子》

为什么会对孩子吼叫呢?

有时并不是孩子真正犯了多大的错。

只是当我们面临生活和工作过大的压力的时候,孩子的一点小失误就会成为让父母爆发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是孩子是无辜的,他们承受的伤害谁又能明白呢?

「狮吼式 」教育真的很恐怖。

曾有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人员让妈妈听平时自己吼孩子的声音,妈妈竟被自己吓哭!不敢相信这是自己。

有的家长会说自己也感到为难:

我也不想吼啊!可是我不吼,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 「南风效应 」。

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吹出了刺骨的寒风,结果行人因为害怕寒冷,就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而南风吹出了柔和的微风,行人觉得很暖和,便解开了纽扣,继而脱掉大衣。

其实教育孩子也是一样。

南风虽然柔软,却能化为绕指柔,让孩子乐于接受你的教育。

父母的语言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花。

有时候,温暖的话语要比锋利的指责来的有效的多。

其实,聪明的父母都选择与「狮吼式 」教育相反的 「低声教育 」。

「低声教育」,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以平和的态度去和孩子交流,并尽量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教育方式。

那怎么才能做到 「低声教育」呢?

01

不指责说事实;不埋怨说方法

育儿作家珍妮·艾里姆曾写道:

孩子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说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记得关门呢! 」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

我们有时会这样指责孩子,而孩子多半装作没听见,或推脱责任。

然后他越不听,我们就越说……

如果我们不是一味的指责孩子,只是用平和的语气说出所看见的客观事实 「门好像还开着 」,是不是会好很多。

当你看到刚打扫好的屋子转眼一地玩具的时候,是不是很想吼一句:

你怎么这么不省心,害我白忙活半天。

其实你这么说,孩子并不会多在意心疼你。

如果我们给孩子提供具体、易操作的方法。

甚至鼓励表扬孩子:

妈妈刚刚打扫完好累哦,要是有个小宝贝能帮妈妈整理干净,真是帮了大忙了!

这个时候,他们多半都会很乐意去完成。

02

换种表达方式,告别尖酸与挖苦

把命令式的句子主语,从「你 」换成 「我 」。

可以有效帮助我们把愤怒的指责,变为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教育。

「你再不去做作业,以后就别想再看电视玩手机,天天做事慢慢吞吞的。 」

这样指责,孩子未必能理解为什么作业不可以晚点再做。

不如换成:

妈妈今天有点累了,我希望你能自己安排好时间,早点完成作业。

其实孩子很多时候不能理解,爸爸妈妈为什么突然莫名其妙地发火。

而这样的表达方式,将重点放在了我希望孩子做什么,孩子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当你对孩子大喊大叫后

请试着跟孩子说道歉

当我们实在无法控制住自己,依然对孩子大吼大叫之后,承认自己的错误依然可以修复亲子关系。

还可以让孩子更加了解一个全面的自己。

在《正面管教》中提到:

孩子的两大主要需要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如果这两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觉得沮丧。

一方面,孩子希望父母道歉,并不是真要听父母反省自己做错了什么。

而是孩子会将道歉视作父母对自己爱的表达。

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有助于孩子产生归属感。

另一方面,父母向孩子正面道歉,是孩子学习处理和其他人发生矛盾最有效的模仿对象。

从小父母告诉孩子,做错事了要及时向别人道歉,结果父母错了却不愿道歉。

这种言行不一的方式,会影响孩子和他人相处的方式。

进而无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同。

如果实在觉得道歉难以开口,其实也并非只有一种方式。

可以给孩子写小纸条或者写信,这些都是不错的方法。

《小王子》中有一句特别经典的话:

所有的大人都曾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其实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不断完善自我,修正自我的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还没有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就草率的做出了结论。

有些真相,藏在水晶般纯粹的心背后,一不小心就会错过。

孩子的世界,需要我们用心感受。

「爸爸,妈妈,如果你真的是爱我的,那每句话都要好好说。 」

请给孩子多一分理解,多点耐心和温柔,一定会收获不一样的亲子关系。

作者简介:云川,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一个想看遍世间美景,吃遍世间美食的爱笑女孩儿。来源公众号:养育男孩(ID:breedboy) (一个最有爱的公众号,面向家长群体,每天原创分享亲子养育常识、亲子阅读推广、家庭关系建造知识,已出版新书《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