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处明、朝记载有异,据《万历三大征考》、《明史》等均载明军全军覆没,但朝鲜《李朝实录》载明军仅人亡三百,马失千匹。此时正值日本战国时代,铁炮的传入让日本人多了一件大杀器,于是各路大名竞相制造并改良,故而在朝鲜战争时,日军已列装有相当的铁炮。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无为畅玄

自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面世以后,有关明朝的历史开始火了起来。但是,真正的历史并不像当年明月写的那么轻松乐观,万历朝鲜战争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明朝那些事儿》里的是一个强大无比的大明。在对付完宁夏的哱拜叛乱后,转手就给了那只"跳起的猴子"一棍,猴子就此被打折了腰,再跳起来时已经是三百年之后,而援朝对明好似是一件不痛不痒的小事。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历史的背面是一个不一样的朝鲜战争,一个耗资无数的朝鲜战争。

一、战前形势

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日本的战国时代刚刚结束,下农出身的丰臣秀吉加封关白。国内大名在名义上都臣服于他,而他也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封赏旧部和激励新臣服的大名。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大明。此时大明内部动荡不安:朝外,因宁夏哱拜起兵叛乱,调宣、大、辽、浙、晋以及苗兵共同平叛;朝内,"国本之争"正如火如荼,万历皇帝和朝臣斗争激烈,廷杖、贬官、流放时有发生,看似羸弱不堪。朝鲜自诩"小中华",优点没学到几分,党争到是学得有模有样。国内东人党、西人党相互攻讦,西人党倒了,东人党又因如何处置西人党产生分歧,分裂为南人派、北人派,朝臣拉帮结派相互攻讦已是常事。虽然朝中斗争激烈,而国内却承平日久,朝鲜国王李昖做着国泰民安的美梦,武备荒败。

二、朝鲜崩溃

"……本朝开辟以来,朝政盛事,洛阳壮丽,莫如此日也。人生一世,不满百年矣,郁郁久居此乎?不屑国家之远,山河之隔,欲一超直入大明国,欲易吾朝风俗于四百余州,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者,在方寸中……"面对这封狂妄无边的日本国书,作为大明藩篱的朝鲜当然是一口回绝。但是回绝之后却如图无事发生一样,大臣继续斗争,武备依旧废弛,幻想着日本有自知之明,不会冒犯大明天威。万历二十年四月,幻想最终破灭。丰臣亲信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会同对马岛主宗义智等直入朝鲜,釜山镇立刻崩溃,庆尚道沦陷。五月,日军渡临津江,破王京,劫掠开城。朝鲜王李昖早就跑到了平壤,让他的儿子李珲摄政。而日军穷追不舍,破平壤,李昖再逃向了义州。朝鲜八道三千里土地仅仅三月便几乎全境沦陷。 "与其死於贼手, 无宁死於父母之国。"——李昖已计划出奔辽东,二子临海君及六子顺和君被俘,向明朝求援的使者多得像脚趾错杂在一起。战火已然烧到了鸭绿江边。

护国藩篱——万历援朝战争(一)

三、首次出兵

在大臣们的吵吵嚷嚷中,万历皇帝最终拍了板,打狗还要看主人,"狗"被打了,主人难道还有不管的道理吗?出兵!当然,对李昖的安慰是必须的——"匡复扬言天兵十万已具甲,方檄海外琉球,暹罗诸国捣倭穴。"大话说了,派兵的实事还是要做的。李昖望眼欲穿的援兵终于到了——游击史儒带兵助守义州,辽东副总兵祖承训发兵三千渡鸭绿江攻平壤。先前吹牛没问题,这派兵的问题就大了。日军总共将近十七万人,就只算小西行长在平壤的第一军也有一万八千七百人,这三千人能干什么?朝鲜这天也不是打仗的时候,又是下雨又是打雷,祖承训的辽军多是骑兵,进了泥潭就跑不出去。如此情况,援军下场显而易见:史儒战死,祖承训之身逃走,三千人全军覆没。(此处明、朝记载有异,据《万历三大征考》、《明史》等均载明军全军覆没,但朝鲜《李朝实录》载明军仅人亡三百,马失千匹。)

四、首次谈判

兵是败了,仗还得打。但是此时正值哱拜叛乱,北方能打的兵全去宁夏了,朝鲜没兵可调。这怎么办呢?好办。没大炮可以用嘴炮嘛。沈惟敬走马上任,充当对日使臣,加游击将军,和日本人在谈判桌上你来我往打起了太极。这个沈惟敬是干啥的呢?啥也不干,就是一街头混混。但他混的可是风光,小西行长的亲信小西飞也和他有交情。于是谈判前出现了让人大吃一惊的一幕——行长不仅让人抬轿子接他入营,还在入营后向沈惟敬下跪答疑。前线打太极,国内的防御也在加紧,登莱、天津、旅顺、淮阳均开始增兵,任命宋应昌为朝鲜经略,员外郎刘黄裳及主事袁黄去军中辅佐谋划。不久,沈惟敬的太极打完了,照小西行长的回答回报明廷:"天朝幸按兵不动,我亦不久当还。当以大同江为界,平壤以西,尽归朝鲜耳。"这种令人啼笑皆非回答明朝当然是不信的,当时就叫沈惟敬忽悠日本人向西进攻,加紧调兵。此时从全国各处征调的援朝军才到近四万人,让李如柏、张世爵、杨元统帅,拼了命向辽阳赶路。十二月初,首次援朝的主角李如松终于到了大军中。一场大战终于就要拉开帷幕。

附:明军与日军火器比较

在《明事》当中,明军的火器应当是远胜于日军的,但事实上却不然。日军的小型火器制作技术应当比明朝更为发达。一五四三年葡萄牙人把火绳枪带入了日本,日本称其为铁炮,中国称鸟铳。此时正值日本战国时代,铁炮的传入让日本人多了一件大杀器,于是各路大名竞相制造并改良,故而在朝鲜战争时,日军已列装有相当的铁炮。虽然戚继光对火绳枪评价颇高——利能洞甲,射能命中,弓矢弗及也。犹可中金钱眼,不独穿杨而已。但中国对火绳枪的重视程度则不及日本。只有南军中的火绳枪列装比例较高,而北军一直在使用老旧的火门枪,例如在《明事》中备受称赞的三眼铳就是一种火门枪。戚继光的《练兵实纪》中载:"夫北方之火器,惟有夹把枪、快枪、神枪、佛狼机、碗口铳、大小将军等项,种色尚多……缘所制之人,洞晓此中病痛者既少,而又无一毫认真之心……"痛斥了北军的固步自封,工匠无知,铸造工艺差,火器种类虽多,可堪用者却较少。

护国藩篱——万历援朝战争(一)

护国藩篱——万历援朝战争(一)

护国藩篱——万历援朝战争(一)

火门枪和火绳枪的最大区别在于点火装置。火门枪需要用一只手夹住木头做的枪柄,然后用另一只手执红热的金属丝点火击发,一人操作不太方便。火绳枪则加装了击发结构,用一根可以缓慢但持续燃烧的火绳代替了金属丝,解放了士兵用来瞄准的另一只手。很明显,使用火门枪的射手只能单手握把,不能瞄准,这导致了火门枪的精度必然比火绳枪的精度更低。而且火绳枪的枪管明显比火门枪长,火药推进弹丸的距离更长,威力更大。除火枪之外,明军常用的还有"一窝蜂"之类的火箭,以加大杀伤范围来弥补射击精度的不足。

虽然援朝明军的小型火器不如日军,但在火炮上可是有十足的优势。明军带到朝鲜的各种火炮,例如佛朗机,灭虏炮,虎蹲炮,大将军炮等,在对付日军的战场上可谓功不可没。

护国藩篱——万历援朝战争(一)

护国藩篱——万历援朝战争(一)

参考资料:

【1】[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

【2】[清]茅瑞征:《万历三大征考》倭上

【3】[明]戚继光:《练兵实纪》

【4】[明]茅元仪:《武备志》

【5】[英]《皇家阿特拉斯地图集》,1912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