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撒謊的時候,父母先別慌。孩子爲什麼會撒謊。

毛毛的媽媽最近非常焦慮:“我家孩子才3歲,爲了提前下桌看動畫片,經常在喫飯的時候謊稱‘肚子疼’!這麼小就撒謊,長大了可怎麼辦啊? ”

低齡孩子“撒謊”主要是爲了達到某種目的,比如,對三四歲的孩子來說,通過謊稱“肚子疼”來達到提前下桌不喫飯的目的,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情況。

父母在處理這種情況的時候應牢記:可以下桌不喫飯,但一定不要讓孩子覺得這是撒謊得逞的結果。倘若孩子認爲自己說點謊話就可以輕鬆、快捷地達到目的,那將會在行爲上刺激他說越來越多的謊話。

那具體要怎麼辦呢?就是在孩子謊稱“肚子疼”的時候,不要直接揭穿,而是就事論事地跟他好好聊下去。可以問他一些問題:“哪裏疼啊?怎麼疼啊?要不要去醫院啊?疼多長時間啦?”孩子會撒謊,但撒謊的能力卻未必高超,只要父母能保持住先別生氣,將話題深入下去,孩子無法繼續編下去時,他就會認識到,自己的謊言沒有騙住父母,同時,親子間也避免了直接的矛盾。

隨後,我們可以問問孩子的真實感受,也可以鼓勵他表達自己的真正需求,比如:“爲什麼要說肚子疼呢?是不是想早點喫完飯去看動畫片?”這之後的任務就是和孩子一起心平氣和地聊一聊:他到底想要什麼,有什麼煩惱,有什麼建議的方法,以及父母可以幫上什麼忙等。

心理學小課堂:

現在的孩子撒謊行爲出現得越來越早,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普遍的早慧。根據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心理學教授李康的研究,差不多有30%的孩子在他們兩歲那年開始第一次撒謊,而到了4歲的時候,已經有80%的孩子學會撒謊了。而且據他的研究發現,越是智力水平高、獨立性強的孩子,越早開始撒謊。

李康致力於研究兒童在社交中的撒謊行爲多年,並於2016年登上了TED演講臺,“拋開道德評價的視角來研究兒童的撒謊行爲”這一觀點真正幫助他取得了卓越的科研成就。

孩子撒謊的時候,父母先別慌。我們首先要正確認識撒謊這件事,孩子的智力發展是在道德發展之前的,撒謊並不直接意味着孩子學壞了,其實這代表着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不過這依然有必要引起重視,如果家長不予關注和引導,孩子還是有可能會“長歪”的。

對於學齡前兒童,家長真正應該警惕的撒謊行爲,應具備如下三個特質之一:

①孩子通過撒謊獲得了不該獲得的資源

②孩子通過撒謊逃避了本應面對的懲罰

③孩子的撒謊行爲傷害到了無辜的他人

面對3-6歲的孩子,撒謊本身並不是“學壞了”的標誌。那些功利型謊言纔是家長應該重視與處理的對象。

孩子爲什麼會撒謊?其實他們的負面情緒是造成撒謊的最大原動力。因此,作爲父母,我們需要跟孩子保持統一戰線,接納孩子面對的壓力。具體來講,有以下三條建議。

教會孩子合理表達自己的需求

如果孩子是通過撒謊來表達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那也就說明孩子還沒有學會怎樣合理表達自己的需求。因此,父母要鼓勵和引導孩子的這方面能力,比如要告訴孩子:“你想要做什麼就跟爸爸媽媽說,如果合理,我們就會滿足你。”如果孩子提出的需求不合理,也要跟孩子解釋清楚不能滿足的理由。

此外,在孩子提出負面感受時,比如被人欺負、被老師批評、自己受委屈等,父母的及時關注、接納和疏導,能很好地防止孩子撒謊。

鼓勵孩子直面錯誤

有一部分孩子撒謊是爲了逃避本應面對的懲罰。因此,當發現孩子的問題時,父母要心平氣和的對待,最好的辦法是蹲下來,認真傾聽。如果孩子每次犯錯時,父母給予了嚴厲的懲罰,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犯錯後,很大概率會採取一種隱瞞或者編謊話的方式,父母以爲孩子是更乖了,可卻不知在孩子“乖”的表象下,一個壞習慣卻正在慢慢滋長。所以,我們要允許孩子犯錯,並且鼓勵孩子誠實地說出來。

巧妙運用故事暗示,杜絕下一次

孩子撒的謊有時候帶着很明顯的漏洞,而不少父母都喜歡揪住某個漏洞立刻將其揭穿,再加上一些恨鐵不成鋼的責罵。實際上,直接揭穿謊言很容易給孩子帶來更大的負面感受,並不是可取的方法。

當面對孩子說謊時,父母需要先平靜自己的情緒,說教與嚴厲懲罰有可能激起孩子的反抗,更有可能激發孩子用謊言來逃避責任的行爲。當父母用真情實感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才能與孩子共情,孩子纔不需要用謊言來保護自己。只有我們真誠的接納,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沒有說謊的必要。

圖片和文字內容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