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增加汽車號牌配額,釋放社會消費潛能 

適時適度放開汽車限購,激活被政策抑制的消費需求,對消費和產業端都將產生“及時雨”效果。

▲汽車產業鏈長、帶動能力強,適時適度放開汽車限購,有利於釋放消費潛能。資料圖。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3月13日,國家發改委等23部門聯合發佈實施意見,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鼓勵汽車限購地區適當增加汽車號牌限額;對配送消費品的純電動輕型貨車不限行或少限行。

作爲標誌性大宗消費,汽車消費近些年在國民消費中一直佔據着重要分量。相應的,它也是消費挖潛的重要支點。事實上,促進汽車消費以擴大內需,已經成爲政策對沖疫情影響的必選項——汽車產業鏈長、帶動能力強,有利於釋放消費潛能。因此,疫情發生後,從中央到地方已多次釋放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的信號。如2月16日,《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就強調“要積極穩定汽車等傳統大宗消費,鼓勵汽車限購地區適當增加汽車號牌配額,帶動汽車及相關產品消費”。這次23部門聯合發文再次明確,足見此項工作不僅重要,而且迫切。

出於環保與交通治理的需要,部分城市實施了多年的汽車限購政策,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汽車消費。在消費旺盛期,這種抑制對於擴大內需的影響並不明顯,但在當前汽車消費受疫情和行情雙重影響的大背景下,限購政策確有必要作出新的平衡。

應該看到,汽車限購政策主要存在一二線城市,它們恰恰是消費能力最高、消費需求最強烈的區域,適度放開限制,對於挖掘消費潛力,當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而綜合消費升級趨勢和疫情因素,眼下也的確是放寬汽車限購的好時機。

其一,伴隨着消費升級的步伐,我國汽車消費結構目前正處於變革之中。這裏面,既有傳統汽車消費需求,也更有對新能源汽車這種新消費的追捧。換言之,放開限購,對環保的壓力完全可控,社會綜合成本低。

其二,這次疫情危機,也讓更多人意識到小汽車對於家庭的價值,社會購車意願進一步上升。如有問卷調查顯示,有超過70%的消費者會選擇購買汽車。可見,此時放寬限購,也是更好順應社會消費趨勢。

更要看到,當前提振汽車消費,不只是解除對消費端的束縛,也能助力汽車產業過關。

一方面,目前中國汽車產業整體處於深度轉型期,汽車銷量也進入下滑通道。公開資料顯示,自2018年7月始,汽車產業已連續19個月負增長;另一方面,此次疫情讓原本就處於壓力狀態下的車企承壓繼續加劇。中汽協日前發佈最新數據顯示,2月國內汽車產銷環比下降均爲83.9%,同比分別下降79.8%和79.1%。很明顯,放寬汽車限購,爲消費“暖場”,也是給企業“輸血”。

概而言之,適時適度放開汽車限購,激活被政策抑制的消費需求,對消費和產業端都將產生“及時雨”效果。事實上,早在去年6月,國家發改委等三部門就發文,明確要求堅決破除乘用車消費障礙,嚴禁各地出臺新的汽車限購規定;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消費使用,各地不得對新能源汽車實行限行、限購,已實行的應當取消。此次多部門出臺的相關要求,其實只是一種延續和重申。它也表明,推進汽車限購鬆綁,不只是爲了應對眼前的疫情影響,從長遠看,也具有相當的必要性。因此,各地應加速出臺落地方案,儘快將相關要求付諸實施。

當然,“鼓勵汽車限購地區適當增加汽車號牌限額”,只是這次“一攬子”促進消費擴容提質方案的一部分。從20多個部門的聯合參與來看,就可知這項工作的輻射面之廣、受重視程度之高。自然,在執行上,也需要更多部門和地方的高效配合。只有真正在落實上做實做細,才能最大程度“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也把疫情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