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于导演杨德昌将青春的力量和矛盾,注入到全画幅的社会卷轴中,他用青春的力量和质地支撑起整部影片的剧情,并在影片的结尾处,通过小四和小明相互毁灭,共同陨落的青春,诠释了社会两股力量无法调和的矛盾,即使毁灭,青春的憧憬也无法改变现实世界。在小四进入监狱服刑后,杨德昌用整部影片最明朗的画面让观众回到现实,此刻银幕前的观众们,恍然是四个小时的惨烈的青春迷梦,而当狱警将小猫王的磁带丢在垃圾桶里时,我们终于明白,一切都没有结束,一切还都在继续。

青春,作为人生的必由之路,那时的身体里有躁动的荷尔蒙,梦想里有辽远的彼岸,思绪里有抓不到的惆怅。我们都曾在一个个或者慵懒,或者躁动的青春时光里,认真的沐浴更衣,期待着在接下来的人生征程中,建功立业,扬名四海。青春拥有无限的可能,青春拥有用不完的力量。而活跃又迷茫的青春中,除了充满希望,还在不经意间暗存着屡屡杀机。因为处在青春期的人们虽然已经渐渐拥有了成年人的力量,却没有成年人对力量掌控的技巧,所以在使用这些力量时,青春期的人们,往往伤害敌人的同时,也免不了伤害了自己。

而青春期中真的就拥有所谓的“敌人”吗?青春还处在人生即将走入社会的过程中,所以在这个人的一生中第二次的成长高峰期里,除了身体的发育,心智的成熟,还有性格棱角逐渐变被磨平。

青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敌人,青春期的人们,作为整个社会将来的中流砥柱,他们普遍还被作为培养对象,天之骄子。所以青春不仅仅是个体一生中最骄傲的年龄,也是整个社会中最被人们普遍给予厚望的群体,因为社会青年们,往往是在社会的怀抱中成长了十几年之后,渐渐的要走向社会,准备贡献社会。所以当青春出现意外时,在大众的心目中,是极为富有悲剧色彩的社会事件,包括电影人在内的艺术家们,往往对于青春所迸发出的人性的启示,是极为关注的。

28年前,张震的银幕“初恋”里,是毁灭都无法改变的“现实”

​而在整个华语电影史上,由杨德昌执导的,于1991年上映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堪称华语青春片的巅峰和史诗。这部影片由当年仅有14岁的张震主演,在影片中饰演父亲的演员张国柱,在现实中也是张震的父亲。整部影片将近4个小时的时长,如果想一鼓作气的看完整部影片,需要空出将近一个下午的时间,但是与影片中所绘制的青春时光相比,四个小时又显然是不够用的。

影片是根据一个发生在台北牯岭街的少年犯罪事件改编的,因为这个案件涉及到未成年人,所以在案件发生之后,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杨德昌导演并没有单纯的从成年人的视角出发再现这个案件,而是通过成年人的生活,青少年的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爱情,友情,学业等多个视角,对这个案件发生的始末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再现的同时,又用精巧的电影语言,白开水式的叙事手法,对这个残酷的青春事件,进行了深刻的,多角度的剖析。

28年前,张震的银幕“初恋”里,是毁灭都无法改变的“现实”

在影片中,张震饰演的小四,是一个沉默寡言,性格执拗倔强,爱学习的好孩子。他一度是整个家庭的未来和期望,但是因为他不愿意出卖同学,所以在学校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而他的父亲不仅没有怪他,而且对小四的行为还能够深深的理解。可能他这种父子一脉相承的倔强,对这个世界的不圆滑,不屈服,正是他们最后遭遇不公命运的关键。而他们父子身上这种倔强和不屈,也正是青春最典型的“质地”。

影片最后的结尾来临之前,导演一直在不紧不慢的对整部影片的戏剧性冲突进行布局,虽然过程中有哈尼这个浪漫主义侠客,有小马这个玩世不恭的公子哥等等。然而这些都是杨德昌对于那个社会中人生百态的一种近似于白描的再现,这个过程中,导演杨德昌克制着他所有的情感,用一点一滴的细节去堆砌他认识的这个世界的结构,用深远的全景镜头,去审视整个社会的全貌,用幽暗的中远景去触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28年前,张震的银幕“初恋”里,是毁灭都无法改变的“现实”

在一个个失望的现实面前,主角小四,一步步被逼迫到了一个无处可躲的角落。而在这个过程中,小四遇到了人生的光明小明,并因此认识了人生偶像哈尼,本应该朝气蓬勃的青春中,小四却坠落到了一个更低的视角,观众们跟随着小四的视角,看到了无法选择人生的小明,看到了青春走向成年过程中的无奈和悲怆。

看似给了小四希望的小明,其实是小四人生坠落的催化剂。如果没有小明的出现,也许小四仅仅是对生活,对未来失去了希望。但是在小明出现之后,小四看到的是希望,是自己价值的体现,他认为自己还有能力去改变人生,改变世界,即使只有那么一次机会,即使改变的幅度只有一点点。

28年前,张震的银幕“初恋”里,是毁灭都无法改变的“现实”

小四和他的偶像哈尼一样,对生活拥有十足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两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有杨德昌导演的影子。在他另外一部不朽的电影《一一》中,同样有一个这样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物简南雄。他们这些人共同的特点,就是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味,他们看似生活在杨德昌构建的光影世界的日常里,其实他们只生活在自己对于社会的执着的当中。

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不在乎世俗的价值观念,不认可当下的社会层级逻辑,他们只认可自己执拗的,深置于内心的道德情操的追求。他们都拥有严格的对自我,对社会的道德标尺。所以他们唾弃权贵,远离富贵,他们这样做,只为了追求和践行自己内心的,高尚的精神境界。但是这样的人在社会中注定是失败的,就如同光明磊落的哈尼最后惨死在黑暗的阴谋诡计中。

28年前,张震的银幕“初恋”里,是毁灭都无法改变的“现实”

而这些主角中,无论在影片中是中年,还是少年,他们所代表的,始终是青春所特有的执拗。杨德昌导演,正是将这股青春的力量,注入到他的光影世界中,形成了他电影世界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内核,贯穿了他整个的电影生涯。所以在青春这股力量所驱动的全景式的社会画卷中,观众们看到的,是一种在平淡的影像下,涌动着的,属于人生对于社会最原始憧憬的力量,以及当这份憧憬幻灭之后,这些影片的主角们,依然坚持着的可贵和可叹。

而这种执拗的,坚守的青春憧憬,和坚实的,不做任何改变的现实,是杨德昌在影片中架构出的最为明显的戏剧性冲突。小四在对青春的憧憬中退无可退,小明在现实的生活中别无选择,最后他们的悲剧在牯岭街爆发了。爆发在那个酷暑的傍晚,爆发在心灰意冷的小四和麻木无情的小明之间,爆发在一个花季的年龄,在小四无情的七刀中,观众们看到的,是死亡都无法改变的小明,这同样也预示着,这是一个毁灭都无法改变的世界。

28年前,张震的银幕“初恋”里,是毁灭都无法改变的“现实”

这部影片之后,华语电影关于青春题材的作品,再也没有诞生过有如此力量的,直接摄入灵魂的作品。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于导演杨德昌将青春的力量和矛盾,注入到全画幅的社会卷轴中,他用青春的力量和质地支撑起整部影片的剧情,并在影片的结尾处,通过小四和小明相互毁灭,共同陨落的青春,诠释了社会两股力量无法调和的矛盾,即使毁灭,青春的憧憬也无法改变现实世界。

在小四进入监狱服刑后,杨德昌用整部影片最明朗的画面让观众回到现实,此刻银幕前的观众们,恍然是四个小时的惨烈的青春迷梦,而当狱警将小猫王的磁带丢在垃圾桶里时,我们终于明白,一切都没有结束,一切还都在继续。

28年前,张震的银幕“初恋”里,是毁灭都无法改变的“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在IMDB的华语影片排行榜上高居第一位,而14岁便主演了该片的影星张震,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超越小四的角色,他的整个职业生涯像极了同样是以青春片出道的夏雨,他们都是出道即巅峰,然而巅峰之后真的难以超越最初的经典,这当然和他们自身的原因不大,因为当初的作品太过经典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