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仍然记得,17年前2003年的央视午间新闻,当时80后的我还在读初中,在央视的新闻中,传来香港巨星张国荣跳楼自杀的噩耗。由于在初中之前周游君一直生活在农村,当时家里的电视机只能通过无线信号收台,所以能够接触到的外界信息还很少。对于香港的明星,我当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饰演“小马哥”的周润发,唱着《忘情水》的刘德华。至于张国荣,那还真是第一次听说,而第一次知道他,却是通过他的死讯。

一个人自杀往往能够引起轰动效应,更何况是一位影视巨星。在这次事件后,在学习之余,并不怎么追星的我,开始关注一些有限的张国荣的信息。渐渐知道,原来周润发扮演“小马哥”的影片中的男三号,居然也有张国荣。而且张国荣在《英雄本色》中的角色“阿杰”并不太讨观众的喜欢。我知道张国荣扮演的这个角色后,更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追思张国荣。毕竟“阿杰”这个角色,虽然演绎的很成功,但是和周润发的“小马哥”相比,着实缺了吸引力。

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高中三年级时,这一年我们学校加了一项升大学的专业——影视评论。而当时我的“女同桌”选择的就是这个专业,因为好奇,我也多多少少对这个专业有了理解。而聊天的过程中,我知道了张国荣主演的影片《霸王别姬》。然而对于这部电影,我只是依稀记得它的伟大,因为当时正急着高考,所以并没有去认真地看过这部电影。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对电影有了特殊的情感,而这份情感中,自然也有了张国荣的影子。

高中毕业,我考上了距离家乡一千多公里的大学,大学的专业被我定位成用来糊口的手艺,谈不上喜欢不喜欢。然而人的生活中总要有些念想,这个时候我选择了电影。在电影的世界里,我从国内的《红高粱》看到外国的《教父》,从日本《罗生门》看到印度的《阿普三部曲》。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又重新认识了张国荣。

以前我总觉得香港最伟大的男演员非周润发莫属,他的《上海滩》、《英雄本色》是一代人关于港片最美好的回忆。风度翩翩,英雄气概,是影迷们对周润发最好的记忆。然而随着对电影的深入了解,我渐渐感受到了张国荣电影的魅力,最先看的张国荣电影,在《英雄本色》之后,开始有《倩女幽魂》、《胭脂扣》等。虽然这些影片之前也曾看过,但是在这些影片中,张国荣很难成为被关注的主角。

一度在这些影片中,张国荣仅仅是为了烘托王祖贤、梅艳芳、周润发。虽然名义上张国荣也是主角之一,但是这些影片中,很难感受到张国荣在银幕上的巅峰风采。后来渐渐了解才知道,在从影之前张国荣已经是和谭咏麟一样的香港歌坛巨星。当时张国荣和谭咏麟的地位,就好像是后来以刘德华为首的四大天王。因为在歌坛的巅峰上太过寂寞和乏味,所以张国荣才转战大银幕。

最初张国荣被请来主演电影,就像是现在的流量明星参演电影的“功能”一样,他仅仅是用来吸引票房的一个“噱头”。虽然张国荣在这些影片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给影迷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他终究只是用来衬托王祖贤的“凄美”,梅艳芳的“幽怨”,周润发的“潇洒”。所以在最初几年进入电影行业时,张国荣并没有找到自己的戏路。而在看这些影片中,虽然宁采臣、十三少这些角色,张国荣也演绎得足够精彩,但是总也和“伟大”不搭调。

直到我看到了张国荣主演的《霸王别姬》,在这部影片中张国荣饰演男主角程蝶衣,这部和《胭脂扣》一样,同样来自香港才女李碧华的故事中,张国荣成功演绎了程蝶衣的戏梦人生。演戏和拍电影,这种主观艺术作品,都讲求“不疯魔,不成活”。在这个影片中,张国荣就真的化身成了银幕中的“戏痴”程蝶衣。很多人把这个角色和张国荣本人联系在一起,我觉得不妥。

因为在影片中程蝶衣之所以喜欢段小楼,最根本的目的并不是程蝶衣和段小楼两人的情感,而是他们所扮演的角色霸王和虞姬之间的情感的延续和升华。这种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设定,才是《霸王别姬》这部影片的核心主题。而张国荣扮演程蝶衣的过程中,他很好地驾驭了这个角色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并最终在银幕上,升华出了绝代芳华,浮华一梦的人生况味。这种人美、戏美、光影更美的设定,让张国荣成为了一代大师。

在浮华的娱乐圈中,很多人将艺术二字看作是吃饭的手艺,然而真正的艺术家,则是把利益当作了艺术的附带品。张国荣显然属于后者,这点从他后来参演的电影便可以知道。张国荣后期主演的电影更偏向于艺术片,特别是在1990年之后,在1990年,张国荣主演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这部影片对张国荣的影响要超越《霸王别姬》。

如果说《霸王别姬》是张国荣电影艺术上的一座巅峰,那么他在1990年主演的影片《阿飞正传》,则是他银幕上的转型之作。在这部影片之前,张国荣一直被香港影坛视作是一个敬业的,带有一定流量噱头的明星。但是张国荣,在王家卫执导的影片《阿飞正传》中的表现,却让华语影坛对他刮目相看。参演这部影片时,张国荣已经是34岁的“高龄”。在这部影片中,除了张国荣是主演,还有日后的香港巨星刘德华、梁朝伟、张学友等人。

诚然从商业电影的角度而言,《阿飞正传》并不能算是一部成功的作品,这部投资了4000万的影片,最终只收获了900万的票房。然而这部巨亏的电影,却让张国荣转型为一位电影表演艺术家。在这部影片中,张国荣的角色,是和他本人性格截然相反的叛逆浪子旭仔,由于自小和来自老上海的名媛养母一起在香港生活,旭仔对自己的身世非常好奇,然而在几番肆缠后,旭仔终于找到了生母的地址,可是旭仔终究没有见到生母。

在影片中,王家卫将个人的情感通过张国荣的表演,将情绪延伸到整个城市空间。在银幕的光影中,在张国荣的独舞中,王家卫找到了香港人特有的归宿情愫。在这个百年激荡中的“东方明珠”生活的小人物们,其实都是张国荣在银幕上跳着“独舞”,放荡不羁的旭仔。在这部影片之后,王家卫成为了香港具有代表性的导演,而张国荣则升华为了银幕上的艺术家。而王家卫本人就来自上海,在影片中饰演旭仔养母的潘迪华,同样来自上海。

自此我才真的了解了张国荣的好,从张国荣的去世开始,我用了足足17年的时间,在光影的世界里,重新找到了那个逝去的张国荣。他所代表的,是一代香港人的情感,他在艺术上追求着极致,在情感上却游走在这个人情疏离的大都市边缘。在张国荣的光影世界里,从“旭仔”口中无脚鸟的故事里,我们渐渐了解了张国荣的美,张国荣的好,张国荣的悲伤,张国荣的无奈。而此刻的张国荣,虽然在现实里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在精神的世界里,我们的灵魂又是统一的。17年后,我辈更无从向张国荣说出“再见”。因为在城市的进程中,我们发现,我们的情感未曾远离,却更加接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