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之心人人皆有,但空懷一副慈愛心腸並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許多父母教子的失敗就在於不能夠“忍心”。教育孩子要“忍心”,這樣孩子們才能自立成才。

                                                                                                                ——李嘉誠

      曾經看過一篇報道說,一所小學組織學生參加夏令營,去鄉下體驗生活,一位學生的父親怕孩子受不了,竟然請了假,騎着車遠遠地跟在學校隊伍的後面。到了晚上,老師查鋪時發現牀底下有個人,叫出來一看,原來是那位學生的父親。這位父親說,孩子第一次出遠門,不放心,怕他晚上睡覺從牀上掉下來。這番話弄得老師哭笑不得。捨不得孩子喫一點苦,這不是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害孩子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失去面對挫折的勇氣。

      父母對孩子的愛也有大小、闊狹之分。那種唯恐對孩子管得不細、捆得不牢的愛是渺小、狹隘的愛;而主動讓孩子多喫苦、多歷練,養成健全的人格和獨立的生存能力的愛,纔是宏大、廣闊的愛。

      19世紀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說:“你想成爲幸福的人嗎?那麼首先要學會喫苦。能喫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沒有跳不出的困境。”爲了讓孩子以後能夠幸福,父母應該主動讓孩子學會喫苦。

      (1)喫苦教育從小開始

      一些家長認爲,孩子還小,沒必要對他進行這方面的教育,等大了,孩子自然會知道什麼是苦。有專家指出,有意識培養孩子的喫苦能力和年齡的大小沒有必然聯繫;相反,如果能在孩子小時候給他們灌輸不怕苦的思想,將會對他們以後的成長產生積極的影響。例如,在孩子小時候就培養他自己收拾東西、整理東西的能力。適當讓他們做一些有挑戰的事情。

      (2)把喫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

      喫苦教育不是一本正經地對孩子說:“今天,我就要讓你嚐嚐喫苦的味道。”這種喫苦教育是沒有意義的。正確的做法是把喫苦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例如,無論在生活還是學習上,給孩子安排一定的自理任務,孩子能做的,父母絕不要包辦代勞。

      (3)喫苦不等於“受虐”

      讓孩子喫苦不是讓孩子“受虐”。一些家長知道了喫苦的好處,就“逼”着孩子去參加一些“喫苦”夏令營,而不管孩子是否樂意。父母的逼迫,會讓孩子意識到喫苦是父母給自己的一種懲罰,心裏會強化這種“負意識”。孩子的忍耐力因此降到最低,這等於還沒出徵就失敗了。

      喫苦教育,“虎媽”、“狼爸”、“鷹爸”的方式不足學。家長需先估量孩子喫苦之力而再行喫苦之教,需尊重孩子意願而不能搞強迫命令。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