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的版圖上,這是一個只有六平方公里的地方,她如同秀美的 " 盆景 " 鑲嵌在十萬大山之中;在華夏的史冊中,她的瑰麗與神奇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在共和國的檔案裏,她是採礦工人用智慧和血汗鑄成的豐碑,奏出時代的交響。這就是貴州銅仁萬山的硃砂古鎮,一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

深秋時節," 不忘鄉愁 " 採風活動,讓我實現了探訪硃砂古鎮的願望。

汽車離開銅仁機場已近深夜,稀疏的星星圍着一彎明月,她們爲連綿不斷的大山塗上淡淡的青色。司機師傅說:" 你們來得巧,明天一定是個好天氣。" 欣慰之餘我們聊了起來。他說他姓曹,父親是萬山的老礦工,退休後告老還鄉生活安逸。他如數家珍地講述着萬山……

萬山的金屬汞儲量和產量曾居亞洲之冠,世界第三,被譽爲中國的汞都,新中國成立後,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特殊困難時期,萬山礦做出過重大貢獻,被周總理稱讚爲 " 愛國汞 "。

曹師傅說:" 我們的山裏都是丹砂礦,上中下各三層,礦硐有九百多公里長呢。" 看着他一臉的自豪,我們也感到高興。

" 你們看,前面就是萬山的硃砂古鎮了。"

夜幕中幾點跳躍着的紅光閃閃亮亮地向我們走來," 懸崖賓館 "" 特區酒吧 "" 懸崖酒店 "" 懸崖驛站 ",大理石浮雕頂端的巨型火炬,更有那山頂被燈光勾勒着的亭子和佈滿礦區的各色彩燈花樹……點染着深山小鎮的夜晚。

硃砂古鎮中心是兩三個籃球場大的臺階廣場,在附近建築物霓虹燈照射下泛着紅光,廣場中央,礦工、科技人員羣雕令人肅然起敬。是他們用生命寫出一部中國近代汞礦史,是他們用勞動奏出了一個時代的主旋律,是他們的愛國精神感動着山川大地。

" 咱們工人有力量…… " 小鎮在歌聲中醒來。幾位身着工作服的工人正在爲路兩邊小礦車造型的花壇澆水,我隨着他們的水罐車來到一片紅楓林邊,幾位園藝工人正在整理樹形,聽說我要採訪,大家指着身邊的一位夥伴說:" 你採訪他吧,他父親是全國勞模,還到北京開過會呢。"

他叫王理光,高大魁梧,今年五十二歲。他告訴我,父親叫王貴雄,是新中國成立後萬山礦的第一批鑿巖工,也是出了名的採礦能手。他 1984 年技校風動專業畢業後,也當上了鑿巖工,每天隨着父親下到黑洞子採區作業,很快掌握了鑿巖技術。說起爲什麼幹起了綠化,他有些不好意思," 礦山停產後,許多地方請我去,可我要按父親‘要把礦山看作家,才能把根扎住’的話去做。政府在萬山開發旅遊,我就加入了綠化隊。"

" 過去下井鑿巖,現在美化礦山,一樣有意義。" 聽我這樣說,他憨憨地笑着拎起大樹剪幹活去了。

在通往汞礦博物館的小路邊,一溜撐開着的太陽傘如同盛開的花蘑菇,架在幾個小乾冰竈上的土鍋熱氣蒸騰。只見幾位大姐在各自的小攤前忙碌着招呼客人,我們在一個攤位的小桌邊坐下,小喫的樣數真不少:魔芋豆腐、涼粉、蝦子米豆腐、綠豆粉、山藥煎……老闆娘一邊忙着煎山藥,一邊和我們聊天。她叫周蓮英,住在附近的土平村,祖祖輩輩都是以爲礦山供菜爲生,可是礦山停產,人們紛紛外出,她家也一時沒了生計。

" 但是政府想辦法爲我們這些菜農找出路,我就和丈夫到懸崖小喫街上班啦。" 說起收入,她十分滿意:" 現在比過去不知要強多少倍呢。"

太陽驅散了薄霧,爲遠山近嶺鑲上了金邊,也爲小鎮增添了生機,巨大的紅色鐵鉗、鐵錘模型橫豎躺在半個足球場大的草地上,告訴人們這裏曾經是他們戰鬥過的地方。

在曾經的蘇聯專家樓邊,一位推着嬰兒車的老人走來。我們和他攀談中得知,他叫楊先發,原來是礦醫院的傳染科大夫,退休後和老伴一塊帶孫子。

" 過去汞礦有近七千職工,外面的人都說我們這裏是‘小香港’,我們醫院就有六百張牀位,不僅爲職工服務,還爲周邊的羣衆服務。" 老人望着不遠處的礦山隧道遺址說:" 礦山停產後,政府爲我們找出路,開發旅遊,萬山又有了生機。"

2011 年 10 月 16 日,銅仁地區中級人民法院正式受理貴州汞礦申請關閉破產,並通過正式法律程序,向社會公告。從此貴州汞礦完成了光榮的歷史使命。

雖然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產,是汞礦每一位職工預料中的事情,但是,五十年來從五湖四海走到萬山的工人和技術人員們,捨不得離開在一錘一鎬下建成的美麗家園,他們拋不下比家門還熟悉的礦硐、車間,他們忘不了勞動競賽中戰嚴寒鬥酷暑中的火熱場面,他們實難捨朝夕相伴工友們的手足親情……但是大自然的給予終究不會是永遠,在轉折關頭更需要的是胸懷與理智,一代、二代、三代汞礦人,甘當國企改革的先行者。

銅仁市、萬山區按照省委、省政府 " 積極探索有效途徑,加快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 " 的戰略部署,發揮汞礦以國家利益爲重,與黨保持高度一致的光榮傳統,一場前無古人的改革攻堅戰打響。礦硐封固,保護礦區安全;財產清算,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妥善安置,維護職工利益;修繕房舍,爲後人留下歷史的紀念……在很短的時間內,職工的分流對接順利進行,資產重組的企業積極上馬,社區服務局、管理中心、礦山維護改造中心紛紛成立……

礦山改變了古鎮的功能,但沒有改變古鎮的模樣。過去的辦公大樓成了 " 汞礦工業遺產博物館 ",錯落有致的工人宿舍樓羣成了懸崖賓館,蘇聯專家樓成了風味別緻的俄羅斯餐廳……保持原貌的古鎮,路,崎嶇蜿蜒如鹿角伸展;屋,古樸簡潔均青磚青瓦;巷,幽深寧靜似故事珍藏。近百尊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分佈在每條道路兩旁,仔細閱讀鐫刻在銅牌子上的介紹,令我肅然起敬。他們中有經過戰爭洗禮的老革命,有新中國成立初期從海外歸來的科技人員,有長年在百米深處採礦一線的勞動模範……

我們來到一片小店前,主人是位大姐,她熱情地向我們打招呼:" 歇歇腳,我們這兒的街上上下下的,走起來累人呢。" 在和這位快人快語的大姐聊天中,得知她叫詹玉英。她說,自從開發礦山旅遊後,她愛人開汽車接送客人,兩個孩子在城裏讀書,自己的小店也有一些收入,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她說:" 國家政策好,讓我們萬山人用勞動換來幸福。"

聽說我們想見幾位還住在礦區的老職工,她說:" 我家旁邊就住着 100 多歲的老職工夫妻呢。"

我們來到老式但很堅固的職工宿舍,還沒進門,大姐高聲喊," 張伯 ! 來客人了 !"

在小客廳曬太陽的兩位老人麻利地起身迎接," 請坐、請坐。"" 稀客難得。"

老人們高興得像孩子,我們被幹瘦有力的兩雙手拉在沙發上坐下。

" 二老的身體真棒,高壽啊?"

" 我叫張中堅,今年一百零三歲。"

" 我叫楊梅荀,今年 5 月剛剛過完一百歲生日。"

張中堅老人自豪地說:" 我帶的採礦隊有一千多人呢,排起隊來好長好長。"

" 他領回來多少紅本本,那個箱子放滿了,我拿給你們看哦。" 老奶奶說着就要往凳子上站,去搬櫃頂上的木箱子。

玉英大姐趕緊攔住,解釋道:" 老奶奶是說,老伴是礦上的勞模,得過許多獎勵。"

走在紅旗路上,礦區喇叭播放的 "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 歌聲在天空迴響。兩位老人的音容笑貌一直閃耀在眼前,他們是幾代汞礦人的縮影,他們的心如水銀般純淨,他們的胸懷容得下十萬座大山,他們用勤勞和智慧鋪就着礦山的輝煌。

在萬山國家礦山公園博物館,有一尊人物雕像,他的名字:樊隆暉,被人稱爲我國汞礦業泰斗。1951 年 1 月,受貴州省軍管會委派,從貴州大學舉家來到萬山,從此,這位我國首批礦業高級工程師把自己的一生交給了汞礦建設事業。他設計出原礦可直接入爐日處理十噸的豎式高爐,回收率穩定在 90% 左右,開創了高爐鍊汞先河;他設計的馬釜爐冶汞實驗又獲成功,使金屬汞的直收率達 97.46%;用於汞炱處理後,使金屬汞的回收率又達 96.9%,這遞進式的科研成果爲後來蒸餾爐的設計提供了重要數據。正是由於有了這一連串的科技成果,在國家最困難的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萬山汞礦連續四年突破千噸大關,爲祖國闖過難關助力,在世界上爲中華民族爭得榮譽。樊隆暉等科技人員受到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親切接見。

正巧,我們在博物館見到了在上海從事中外文化比較研究的樊靜帆女士。她說,父親帶着全家來萬山時她才一歲,她和三歲的哥哥是老鄉們挑着走了七天七夜來到礦山的,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受到萬山人的呵護關愛,受到汞礦人的愛國情懷的感染。

樊靜帆說:" 父親九十多歲時還掛念着萬山,囑咐我們要多回來看看。我這次就是回來探親的。"

萬山的物是人非,令多少人爲之感慨,萬山展現出的時代風貌,又讓多少人爲之欣慰。如今這裏已經建設成具有傳奇特色的懷舊旅遊小鎮,每天迎接絡繹不絕的遊人。已經改變了職能的礦區,爲人們提供着豐富的知識,更向社會傳遞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

在這萬山紅遍了的時候,礦山廣場中央那高高飄揚着的五星紅旗,在色彩斑斕的羣山映襯下格外鮮豔 ! ( 張文祥 )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 2018 年 11 月 03 日 12 版 )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