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木蘭傳奇》的別名可以看出,好萊塢電影《花木蘭》本質上是拍給歐美觀衆、兼顧國內院線的影片,商業性是出品方迪士尼首要考慮的,因此,纔會出現這部作品各種“魔改”式騷操作、在觀衆中引發爭議的原因之一。然而,華人全明星演員出演的《花木蘭》,本質上依然是爲了適應北美和歐洲觀衆“中國式傳說”的刻板認知與心理預期,對同時取悅東西方觀衆和創造“電影宇宙”駕輕就熟的迪士尼,這次卻爲了北美觀衆的所謂“民意”,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正確”式的魔改與妥協,結果兩頭都不討好。

迪士尼精心打造的好萊塢“公主宇宙”大片《花木蘭》,在疫情與口碑的雙重打壓下遭到了重創,全球撤檔的結果始料未及。不過,面對國人發自內心的“文化自信”,好萊塢專門拍給西方人看的魔幻改編版《花木蘭》,就是一隻“紙老虎”。

從《木蘭傳奇》的別名可以看出,好萊塢電影《花木蘭》本質上是拍給歐美觀衆、兼顧國內院線的影片,商業性是出品方迪士尼首要考慮的,因此,纔會出現這部作品各種“魔改”式騷操作、在觀衆中引發爭議的原因之一。

客觀的說,迪士尼出品的真人版電影《花木蘭》,在電影語言、節奏把控、娛樂性與商業性上,都達到了國際大片的水準,美籍華人女演員劉亦菲,在形象氣質與動作戲上與“花木蘭”這個角色比較貼合,因《葉問》系列正火的甄子丹戲份不少,再加上鞏俐、李連杰等華人明星的加盟,讓該片備受期待。

然而,華人全明星演員出演的《花木蘭》,本質上依然是爲了適應北美和歐洲觀衆“中國式傳說”的刻板認知與心理預期,對同時取悅東西方觀衆和創造“電影宇宙”駕輕就熟的迪士尼,這次卻爲了北美觀衆的所謂“民意”,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正確”式的魔改與妥協,結果兩頭都不討好。

據說在宣佈撤檔前,該片在IMDB上被各類“一星”差評壓低了分數;一些國內觀衆也厭倦了不尊重國人世界觀與認知、帶有強烈傾向和刻板印象的“好萊塢式中國故事”。

爲了打開國內院線,在這個全世界增長最快的電影市場中大賺特賺,好萊塢可謂是用心用力、不用其極。

從一開始,在國際大片中安排人氣高的中國明星擔任配角,到將中國故事進行西方化的重新解構,再到國內上映日期早於北美、邀請華人(中國)演員主角,好萊塢顯示出足夠的“誠意”,卻發現這些“專供”的國際商業大片,在國內電影院線的票房表現越來越差。

究其原因,還是好萊塢習慣於用“普世價值觀”的出發點,去理解和詮釋故事,這種強文化輸出固然曾經順風順水,如今卻遭遇了越來越大的爭議。

幾年前,誰能想得到《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與《流浪地球》牢牢佔據國產累積票房排行榜前三甲,哪怕穩穩收割世界票房、成爲全球票房首位的《復仇者聯盟4》,也不得不屈居這些國產大片之後。

正因爲中國人發自內心的自豪感與自信心,取得長足進步的精品國產大片,才成爲國內觀衆追捧的對象,歸根結底,這是“文化自信”的集中體現。正因爲如此,西方視角的《花木蘭》才如此不受待見。

這次疫情是一面鏡子,照出了西方人骨子裏的刻板、傲慢與無知。從各國政府對待疫情的輕視與妖魔化,到長期被西方輿論忽悠瘸了的歐美國家普羅大衆,各種匪夷所思的奇葩表現,讓付出了沉重代價才取得了抗疫階段性成果的國人,看清楚了很多事。

求人不如求己,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融入骨子裏的中國人,對西方那一套說辭越來越不屑一顧。本質上還是西方那套普世價值觀的《花木蘭》,哪怕能正常上映,也會因爲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而不得不爲自己的先入爲主而付出代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