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为太学生员的黄镛与同学陈宜中、林则祖、曾唯、刘黼、陈宗六人上书陈述要“以礼进退大臣”,揭露丞相丁大全陷害忠良的奸佞之行,遭受报复而被流放,舆论哗然,时称“六君子”。身为太学生之黄镛愤然不已,就与同学陈宜中、陈宗、刘黼、林则祖、曾唯六人联名上书朝廷,揭露丁大全奸佞的行为。

学问文章、禀节可称的黄镛与太学同学揭批奸相,世人称“六君子”

黄镛像

初为太学生员的黄镛与同学陈宜中、林则祖、曾唯、刘黼、陈宗六人上书陈述要“以礼进退大臣”,揭露丞相丁大全陷害忠良的奸佞之行,遭受报复而被流放,舆论哗然,时称“六君子”。宋度宗即位后,敕书褒其“学问文章,禀节可称”。当元兵进攻常州、国难当头时。右丞相黄镛与同乡、抗元民族英雄、参知政事陈文龙一同起兵,共赴国难。

黄镛(1230-1300年),字器之,南宋兴化府莆田县涵江黄巷人(今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新府)。宋景定三年(1262)进士,官至右丞相,参知政事、平章军国兼知枢密院事,加太傅,封涵国公。黄镛特别敬重大词人刘克庄,两人同为邑人,亦师亦友,志同道合,情深意笃。


出身仕宦,英气勃发

学问文章、禀节可称的黄镛与太学同学揭批奸相,世人称“六君子”

黄冈祠

黄镛出身儒学仕宦家庭,他的七世祖父黄隐,字仲光,初名降,字从善,宋治平四年(1068)进士,官国子监司业、殿中侍御史,与背诵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相交颇深。黄镛的祖父黄汝猷是宋翰林院赠少傅,谥忠教。黄镛自小受先祖、父辈的熏陶和影响,并在从严管教下,聪慧好学,博览儒家群书,借古鉴今,学习圣贤治国安邦之道。加上黄镛天资过人,早年入莆郡县学、军学读书。

黄氏后人后来记录下黄镛少年时与祖父对话的情景。在博学的祖父黄汝猷的询问下,黄镛应答自如,英气勃发,才华显露,这让少年的黄镛就开始名扬当地。宋理宗宝佑年间(1253—1258),望孙成龙的祖父于将宠爱有加的孙儿亲自送往临安太学深造,渴望黄镛能够施展抱负,建功立业。黄镛就以明经入太学,试中监元。


揭露奸佞,称“六君子”

学问文章、禀节可称的黄镛与太学同学揭批奸相,世人称“六君子”

黄冈祠碑记

宝佑四年(1256),怠于政事、沉迷于声色犬马的宋理宗宠爱阎妃,任其骄横专恣,干权乱政。时任宰相的董槐为人刚正不阿,与殿中侍御史丁大全关系不睦。丁大全一面上书弹劾董槐,一面半夜率兵丁围攻相府,硬将董槐赶走。宋理宗却听信阎妃、丁大全谗言,将董槐免相,迁任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朝野一片哗然。宋理宗任命丁大全为右相兼枢密使,丁大全长相“蓝色鬼貌”,为人“奸回险狡,狠毒贪残”,寡廉鲜耻,尤为好色,为儿子聘妇,见儿媳长相标致,竟夺为己妻,人称“丁蓝鬼”。身为太学生之黄镛愤然不已,就与同学陈宜中、陈宗、刘黼、林则祖、曾唯六人联名上书朝廷,揭露丁大全奸佞的行为。丁大全则横加迫害,指使台谏官翁应弼、吴衍弹劾六人,开除黄镛等六人的学籍,流放出朝,并禁止三学(太学、宗学、武学)学生妄议国政,以消弭朝野的反响。丁大全的野蛮行径让朝野上下舆论哗然。黄镛和他的同学被时人称为“六君子”

丁大全与签书院事马天骥,宦官董宋臣、阎妃四人内外勾结,有人在朝门上书“阎马丁当,国势将亡”。其时,邑人、大词人刘克庄担任右文殿修撰兼建宁知府,后改任福建路转运副使,也因为御史郑发上疏攻击,被褫夺职务,只好等待朝廷新的任命。


学问文章,禀节可称

学问文章、禀节可称的黄镛与太学同学揭批奸相,世人称“六君子”

刘克庄雕像

黄镛与刘克庄既是同乡,又为忘年交,两人交谊很深。在《丙辰元日》诗中,黄镛这样表达:“二十宦游今七十,于身何损复何加。”黄镛特别敬重这位70高龄“文名久著,史学尤精”、“学贯古今,文追骚雅”的先辈,因宋理宗曾经赞颂刘克庄“知卿爱君忧国,至老不衰”,黄镛深有感怀,凡事总喜欢向刘克庄求教,两人书信往来频繁。刘克庄写下《答黄镛》一诗:“少年妄意假韶鸣,忧患欺人两鬓星。此去真当盟社友,向来不合诳山灵(山神)。百年如夜何由旦,万古惟天只麽青。若到桐城逢旧友,为言多醉少曾醒。”刘克庄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黄镛抑恶扬善之举的殷切期盼,也流露了仕途坎坷屡遭被罢官的忧伤之情。可见两人志同道合,情深意笃。时人有“开庆六君子,至元三搭头”之语。

学问文章、禀节可称的黄镛与太学同学揭批奸相,世人称“六君子”

宋度宗

开庆元年(1259)九月,蒙古忽必烈军队围鄂州,宋理宗被宰相丁大全蒙在鼓里,事发后,御史朱貔孙弹劾丁大全“陷害忠良,遏塞言起,浊乱朝纲”,丁大全被劾罢相。新任宰相吴潜即为黄镛等“六君子”鸣冤,上书请求召返朝廷入试。景定二年(1261)黄镛被忠直大臣江万里保荐还朝,第二年,黄镛考中进士,被授予正字,担任建宁府建山书院山长。

咸淳二年(1267年),黄镛担任国子编修,兼任御史,宋度宗敕书褒褒奖他“学问文章,禀节可称”。黄镛清廉忠直,更具刚直不阿之风骨,提倡“进贤才,通下情”。短短二年,黄镛先后被升为秘书省校书郎、枢密院编修、崇政殿侍讲、刑部侍郎。可见宋度宗对黄镛的器重。


大义凛然,愤然辞官

学问文章、禀节可称的黄镛与太学同学揭批奸相,世人称“六君子”

陈文龙墓

宋恭宗德佑元年(1275),黄镛升任给事中,当时元兵进攻常州,在这国之存亡危在旦夕之际。时任给事中的黄镛忧国忧民,他正色立朝,言论不挠,慷慨陈述时政十二事,因而转任兵部侍郎,兼国史实录院修撰,不久升任吏部尚书,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加太傅。宋恭宗玺书褒崇,追封五代,派遣尚书宋用臣为黄镛营造府邸,并御书“新府堂”以赐。第二年二月,又升任右丞相,参知政事,平章军国,兼知枢密院事,封涵国公。黄镛身负重任不辱使命,与邑人陈文龙起兵救国难,英勇抗击元军,不幸右肩中箭负伤。不久,都城临安陷落敌手,朝廷权贵贪生怕死,纷纷附和议降。黄镛与陈文龙大义凛然,坚决反对。因大势已去,黄镛就上章乞归养母,宋恭宗不予允准,于是黄镛就弃位离去,愤然辞官回乡。他归家养伤时,曾在东湖书堂讲学。

景炎元年(1276年)宋端宗在福州建立流亡朝廷,再度起用忠直刚正的黄镛为右丞相,与陈文龙共主国事,招兵抗元。然而,此时的黄镛已年迈身衰,伤病卧床,不再复出。景炎元年(1276)十二月,元军攻破福州与兴化府城,陈文龙寡不敌众,力尽被擒,视死如归,义不降元,在临安绝食去世。黄镛闻讯,悲痛欲绝,他誓言不为穷而变节,不为贱而易志。“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只有道丧时昏之际,忠贞之义才得以彰显。不久黄镛因病去世,享年61岁。黄镛之大节凛然,不下殉国陈文龙、卓得庆二人。朝廷诏赐墓葬于莆田县温阳。

刚正忠直的黄镛才华横溢,勤学不辍,博览群书,通贯古今,尤擅赋诗,不囿于前人之见,所咏诗篇能以新巧之构思,于素语奇趣中蕴含哲理,化平淡为神奇,独具其风采和匠心,即所谓“神来之笔”。《全宋文》卷8246收录黄镛文《汤文孔子闻知如何论》等共5篇。


参考、整合陈志平、黄祖绪等人文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