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爲太學生員的黃鏞與同學陳宜中、林則祖、曾唯、劉黼、陳宗六人上書陳述要“以禮進退大臣”,揭露丞相丁大全陷害忠良的奸佞之行,遭受報復而被流放,輿論譁然,時稱“六君子”。身爲太學生之黃鏞憤然不已,就與同學陳宜中、陳宗、劉黼、林則祖、曾唯六人聯名上書朝廷,揭露丁大全奸佞的行爲。

學問文章、稟節可稱的黃鏞與太學同學揭批奸相,世人稱“六君子”

黃鏞像

初爲太學生員的黃鏞與同學陳宜中、林則祖、曾唯、劉黼、陳宗六人上書陳述要“以禮進退大臣”,揭露丞相丁大全陷害忠良的奸佞之行,遭受報復而被流放,輿論譁然,時稱“六君子”。宋度宗即位後,敕書褒其“學問文章,稟節可稱”。當元兵進攻常州、國難當頭時。右丞相黃鏞與同鄉、抗元民族英雄、參知政事陳文龍一同起兵,共赴國難。

黃鏞(1230-1300年),字器之,南宋興化府莆田縣涵江黃巷人(今莆田市涵江區國歡鎮黃霞村新府)。宋景定三年(1262)進士,官至右丞相,參知政事、平章軍國兼知樞密院事,加太傅,封涵國公。黃鏞特別敬重大詞人劉克莊,兩人同爲邑人,亦師亦友,志同道合,情深意篤。


出身仕宦,英氣勃發

學問文章、稟節可稱的黃鏞與太學同學揭批奸相,世人稱“六君子”

黃岡祠

黃鏞出身儒學仕宦家庭,他的七世祖父黃隱,字仲光,初名降,字從善,宋治平四年(1068)進士,官國子監司業、殿中侍御史,與背誦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相交頗深。黃鏞的祖父黃汝猷是宋翰林院贈少傅,諡忠教。黃鏞自小受先祖、父輩的薰陶和影響,並在從嚴管教下,聰慧好學,博覽儒家羣書,借古鑑今,學習聖賢治國安邦之道。加上黃鏞天資過人,早年入莆郡縣學、軍學讀書。

黃氏後人後來記錄下黃鏞少年時與祖父對話的情景。在博學的祖父黃汝猷的詢問下,黃鏞應答自如,英氣勃發,才華顯露,這讓少年的黃鏞就開始名揚當地。宋理宗寶佑年間(1253—1258),望孫成龍的祖父於將寵愛有加的孫兒親自送往臨安太學深造,渴望黃鏞能夠施展抱負,建功立業。黃鏞就以明經入太學,試中監元。


揭露奸佞,稱“六君子”

學問文章、稟節可稱的黃鏞與太學同學揭批奸相,世人稱“六君子”

黃岡祠碑記

寶佑四年(1256),怠於政事、沉迷於聲色犬馬的宋理宗寵愛閻妃,任其驕橫專恣,幹權亂政。時任宰相的董槐爲人剛正不阿,與殿中侍御史丁大全關係不睦。丁大全一面上書彈劾董槐,一面半夜率兵丁圍攻相府,硬將董槐趕走。宋理宗卻聽信閻妃、丁大全讒言,將董槐免相,遷任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朝野一片譁然。宋理宗任命丁大全爲右相兼樞密使,丁大全長相“藍色鬼貌”,爲人“奸回險狡,狠毒貪殘”,寡廉鮮恥,尤爲好色,爲兒子聘婦,見兒媳長相標緻,竟奪爲己妻,人稱“丁藍鬼”。身爲太學生之黃鏞憤然不已,就與同學陳宜中、陳宗、劉黼、林則祖、曾唯六人聯名上書朝廷,揭露丁大全奸佞的行爲。丁大全則橫加迫害,指使臺諫官翁應弼、吳衍彈劾六人,開除黃鏞等六人的學籍,流放出朝,並禁止三學(太學、宗學、武學)學生妄議國政,以消弭朝野的反響。丁大全的野蠻行徑讓朝野上下輿論譁然。黃鏞和他的同學被時人稱爲“六君子”

丁大全與籤書院事馬天驥,宦官董宋臣、閻妃四人內外勾結,有人在朝門上書“閻馬丁當,國勢將亡”。其時,邑人、大詞人劉克莊擔任右文殿修撰兼建寧知府,後改任福建路轉運副使,也因爲御史鄭發上疏攻擊,被褫奪職務,只好等待朝廷新的任命。


學問文章,稟節可稱

學問文章、稟節可稱的黃鏞與太學同學揭批奸相,世人稱“六君子”

劉克莊雕像

黃鏞與劉克莊既是同鄉,又爲忘年交,兩人交誼很深。在《丙辰元日》詩中,黃鏞這樣表達:“二十宦遊今七十,於身何損復何加。”黃鏞特別敬重這位70高齡“文名久著,史學尤精”、“學貫古今,文追騷雅”的先輩,因宋理宗曾經讚頌劉克莊“知卿愛君憂國,至老不衰”,黃鏞深有感懷,凡事總喜歡向劉克莊求教,兩人書信往來頻繁。劉克莊寫下《答黃鏞》一詩:“少年妄意假韶鳴,憂患欺人兩鬢星。此去真當盟社友,向來不合誑山靈(山神)。百年如夜何由旦,萬古惟天只麼青。若到桐城逢舊友,爲言多醉少曾醒。”劉克莊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對黃鏞抑惡揚善之舉的殷切期盼,也流露了仕途坎坷屢遭被罷官的憂傷之情。可見兩人志同道合,情深意篤。時人有“開慶六君子,至元三搭頭”之語。

學問文章、稟節可稱的黃鏞與太學同學揭批奸相,世人稱“六君子”

宋度宗

開慶元年(1259)九月,蒙古忽必烈軍隊圍鄂州,宋理宗被宰相丁大全矇在鼓裏,事發後,御史朱貔孫彈劾丁大全“陷害忠良,遏塞言起,濁亂朝綱”,丁大全被劾罷相。新任宰相吳潛即爲黃鏞等“六君子”鳴冤,上書請求召返朝廷入試。景定二年(1261)黃鏞被忠直大臣江萬里保薦還朝,第二年,黃鏞考中進士,被授予正字,擔任建寧府建山書院山長。

鹹淳二年(1267年),黃鏞擔任國子編修,兼任御史,宋度宗敕書褒褒獎他“學問文章,稟節可稱”。黃鏞清廉忠直,更具剛直不阿之風骨,提倡“進賢才,通下情”。短短二年,黃鏞先後被升爲祕書省校書郎、樞密院編修、崇政殿侍講、刑部侍郎。可見宋度宗對黃鏞的器重。


大義凜然,憤然辭官

學問文章、稟節可稱的黃鏞與太學同學揭批奸相,世人稱“六君子”

陳文龍墓

宋恭宗德佑元年(1275),黃鏞升任給事中,當時元兵進攻常州,在這國之存亡危在旦夕之際。時任給事中的黃鏞憂國憂民,他正色立朝,言論不撓,慷慨陳述時政十二事,因而轉任兵部侍郎,兼國史實錄院修撰,不久升任吏部尚書,拜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加太傅。宋恭宗璽書褒崇,追封五代,派遣尚書宋用臣爲黃鏞營造府邸,並御書“新府堂”以賜。第二年二月,又升任右丞相,參知政事,平章軍國,兼知樞密院事,封涵國公。黃鏞身負重任不辱使命,與邑人陳文龍起兵救國難,英勇抗擊元軍,不幸右肩中箭負傷。不久,都城臨安陷落敵手,朝廷權貴貪生怕死,紛紛附和議降。黃鏞與陳文龍大義凜然,堅決反對。因大勢已去,黃鏞就上章乞歸養母,宋恭宗不予允准,於是黃鏞就棄位離去,憤然辭官回鄉。他歸家養傷時,曾在東湖書堂講學。

景炎元年(1276年)宋端宗在福州建立流亡朝廷,再度起用忠直剛正的黃鏞爲右丞相,與陳文龍共主國事,招兵抗元。然而,此時的黃鏞已年邁身衰,傷病臥牀,不再復出。景炎元年(1276)十二月,元軍攻破福州與興化府城,陳文龍寡不敵衆,力盡被擒,視死如歸,義不降元,在臨安絕食去世。黃鏞聞訊,悲痛欲絕,他誓言不爲窮而變節,不爲賤而易志。“高標逸韻君知否?正在層冰積雪時”,只有道喪時昏之際,忠貞之義才得以彰顯。不久黃鏞因病去世,享年61歲。黃鏞之大節凜然,不下殉國陳文龍、卓得慶二人。朝廷詔賜墓葬於莆田縣溫陽。

剛正忠直的黃鏞才華橫溢,勤學不輟,博覽羣書,通貫古今,尤擅賦詩,不囿於前人之見,所詠詩篇能以新巧之構思,於素語奇趣中蘊含哲理,化平淡爲神奇,獨具其風采和匠心,即所謂“神來之筆”。《全宋文》卷8246收錄黃鏞文《湯文孔子聞知如何論》等共5篇。


參考、整合陳志平、黃祖緒等人文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