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中國古代,有一句俗話,民以食爲天。從這句話裏面就可以看出,糧食對於老百姓,對一個國家的政權有多麼重要。

這也是我們國家,從古代以來就重視農業生產的原因。就在一九六九年的時候,我們國家的文物考察人員,在洛陽出土了一個隋朝的糧倉,這個糧倉當時測試一共有45萬平方多米,有259個糧窖,就在其中的一個糧窖裏面,還保留着一些穀子,就有五十萬斤,從這個方面就可以看出隋代究竟有多麼強盛和興盛了。

當時隋代的時候還發生了一場大災,但是,外面餓殍遍野,皇家的糧食卻喫得多不晚。爲什麼會出現如此大的差別呢?今天就給大家仔細來說一下。

就在隋代建立之後,隋文帝就開始着手糧倉的修建和儲存工作,並且在那個時候,江南地區的逐漸被開發,富庶的土地源源不斷的產出糧食。在隋煬帝的時候,又修建了運河,可以把這些糧食運到北方。因此當時就分別在河南,還有陝西興建了四大糧倉,等到自己的兒子繼位之後呢,又在洛陽修建了兩個糧倉。所以,單單是國家級別的糧倉,隋代就有六個。並且這些糧倉逐漸都儲存滿了糧食。

不過就在隋文帝十四年的時候,當時全國都發生了嚴重的旱災。一點雨都沒有下,百姓們種下的莊稼都旱死了。關中地區就出現了很嚴重的饑荒,其實當時那些大糧倉裏面的糧食,是足夠一個國家用來賑災的。但是,隋文帝竟然禁止開倉放糧。這件事情等到隋煬帝登基之後,更加的變本加厲,他當時不但沒有打開糧倉,接濟百姓,並且藉助這次機會,反而更加蒐集老百姓的財物,儲存到這些糧倉和倉庫裏面。

據當時的一個數據統計,就在隋代滅亡之後,經歷過戰火僅存的幾個糧倉中,儲存的糧食,都足夠唐代所有的百姓再用50年,從這裏面就可以看出,隋代究竟有多少糧食了。但是一個君主竟然只顧自己的享樂,絲毫置百姓於不顧。隋代那麼短暫就滅亡,從這方面就可以看出原因。

就是因爲隋煬帝的暴政,隋代末年的時候,各地軍隊紛紛起義,想要討伐隋煬帝。當時的瓦崗寨就是一股很強大的力量。他們擴充自己勢力範圍的方法就是通過開倉放糧。

因爲當時他們的地盤就在四大糧倉周圍,所以他們就制定策略,攻打糧倉。在這之後,就大開糧倉的門,由附近的百姓隨意拿取。據說,當時百姓們拿出的米拿不掉,倒進江水裏面,只見白花花的一片,但是糧倉裏的糧食還是沒有用完。

可能就連隋煬帝都沒有想到,他自己費心費力搜刮的這些民脂民膏,最後竟然成爲那些反叛軍們用來招攬民心的手段,這也算是惡人有惡報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