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都鎮正以東關寨保護爲標杆,將古街、古橋、古驛道、古建築等一顆顆散落的“明珠”串成鏈,不斷加強歷史建築活化利用和傳統村落提升改善,使其成爲鄉村振興的助推力。“東關寨給東山村帶來生機和人氣,讓大家看到發展的機遇。

福清網聊天羣

歡迎加入羣聊

加入羣聊

逛古寨,走古道,觀古榕,身在其中,彷彿回到了小時候,令人倍感親切。

來自福州的陳先生,一連幾天都沉迷在福清一都鎮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關寨內。

今年國慶期間,

這座古寨,

成爲聚集人氣的“深山明珠”。

“在福建寨堡式建築中,東關寨地處戴雲山脈最東邊,有着‘東方第一寨’的美譽。”近日,79歲的村民何文漢向記者娓娓道出了這座古厝的“前世今生”。

省內唯一

寨堡式建築建在山上

“若外人進入寨內,在沒有‘導遊’的情況下,感覺就像進入了迷宮。”作爲東關寨的守護者,何宏平同何文漢一樣,兼任“導遊”角色。他們一週有一半的時間在寨內,有遊客來時,就主動向遊客講述東關寨的歷史。

東關寨

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何氏祖先爲防範盜匪而聯合籌資建造的。東關寨從東向西,依山勢遞升而建,呈長方形中軸線對稱四進佈局,由門樓廳、正廳、後樓院等組成,兩旁別院各居左右,建築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

近日,何宏平帶着記者一行來到寨內二進處。這裏是東關寨的中心點,是舉辦婚喪活動的主要場所。何文漢說,爲避免人們舉辦活動時受到日曬雨淋,何氏祖先在二進處設計了一套轉軸設備,叫做漫天布。東山村黨支部書記鄭雪英介紹,這套轉軸設備在省內寨堡式建築中鮮見。

記者發現,

寨內廊回落轉,

各種石雕、

木雕、

灰塑

隨處可見,

一幅幅精美的漁樵耕讀、

春夏秋冬等圖案,

令人歎爲觀止。

在寨內二進處一個並不起眼的畫屏上,

還留下不少寨主的木刻題詩,

若非何宏平提醒,

幾乎很難發現。

東關寨還具備獨特的軍事防禦功能。

寨內設哨廊,

用以跑馬巡邏,

外牆開有小窗,

供瞭望射擊用。

寨門爲石框木板門,

門頂有出水洞,

與四縱六橫風火牆一起發揮防禦寨外火攻的作用。

一都鎮鎮長俞強說,東關寨很有魅力,是省內唯一建在山上的寨堡式建築,有專家用“活着的古建築博物院”來形容東關寨。

修舊如舊

還原古寨本來面貌

東關寨寬60米,

進深80餘米,

寨牆基座和牆體下半部均用岩石砌成。

從遠處眺望,

東關寨猶如大山深處一顆璀璨的“明珠”,

氣勢非凡。

實際上,東關寨也曾日漸衰敗,年久失修。那麼,它是如何實現“重生”的?

“東關寨是十幾代何氏後人的精神家園,加固、修復東關寨是何氏後人的共同心願。”何文漢說,每年正月廿三,何氏後人會自發聚集到東關寨,唱盤詩,喫流水席,舞龍舞獅。

據悉,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東關寨部分房屋出現倒塌、柱子老化等現象,生活在這裏的人們陸續搬走,只留下幾戶人家看護院落、打掃衛生。上個世紀90年代起,何氏後人開始着手對東關寨進行保護,集資修繕。“大家踊躍出資,從幾千元到數萬元不等。”何文漢說。

2001年,東關寨被列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本着“不改變文物原狀、修舊如舊”的原則,2015年,福清市政府着手對東關寨進行修繕,最大限度還原古寨本來面貌。爲保護東關寨,當地還成立了東關寨理事會,負責東關寨的日常維護工作。

“寨”見生機

給當地帶來發展機遇

如今,

東關寨成爲一都鎮的網紅景點,

今年到東關寨參觀的遊客已達20餘萬人次。

作爲東關寨理事會成員的何宏平,國慶期間幾乎天天都在給遊客講解東關寨。“東關寨給東山村帶來生機和人氣,讓大家看到發展的機遇。”何宏平說。

“爲更好地保護古厝,東山村將以東關寨爲龍頭,結合周邊的舊寨、歐陽修題刻、古驛道、古榕樹、畲寨等,打造環東關寨人文古蹟旅遊線路和創建3A級景區。”俞強說。

古榕聽濤

古風拍攝打卡勝地

據瞭解,一都鎮傳統文化內涵豐富,文物古蹟衆多,鎮內分佈許多唐宋時期的古建築,古寺廟、古民居、古驛道、古橋等歷史風貌保存完整。在東山村,保存較好的大招市古街,正在引入社會資本,進行景觀改造,將打造成唐驛大招藝術村。

唐驛大招

一都狀元街定位爲集“一街三里兩園”傳統文化展示、旅遊集散、休閒娛樂爲一體的綜合性特色文化街區。項目已動工,工程將在年底完工,將重現唐宋古鎮風采。

俞強說,

一都鎮正以東關寨保護爲標杆,將古街、古橋、古驛道、古建築等一顆顆散落的“明珠”串成鏈,不斷加強歷史建築活化利用和傳統村落提升改善,使其成爲鄉村振興的助推力。

來源:看福清

福清網編輯部出品,歡迎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