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上所述,从病位、病程、症状方面讨论,肺间质纤维化与络病具有一致性。清代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在总结历代医家对络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久、痛久则入血络”的理论,这与肺间质纤维化常为多种肺疾病迁延不愈发展到后期的结果,起病隐匿,病程较长的特点具有一致性。

肺间质纤维化(pulmonaryfibrosis,PF)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最终导致肺间质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肺间质,也可累及肺泡上皮细胞和肺血管。

中医文献中有关本病症状的描述散见于“肺痿”“喘证”“肺痹”“咳嗽”“肺胀”等疾病,目前尚未统一命名。张伟教授认为该病在病位、病程、症状上与中医络病具有一致性。探讨络病理论与肺纤维化相关性,有助于在中医整体辩治的基础上兼顾局部辩治。

1.络病理论

“经络”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是指从经脉主干支别出,逐级细化,遍布全身的脉络。各种因素导致络中营卫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及渗化失常,最终出现的一类病证即为络病。

2.络病理论与肺间质纤维化相关性

2.1病位

肺络是由肺经分出,逐层细分,形成由别络至分络的各级分支组成的网络。其中气络类同于支气管树,血络类同于肺内微循环网。陈云[1]等通过动物模型病理研究发现,肺间质纤维化其“间质”并非仅指单纯肺的间质(如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等),还包括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的实质。其病变的发生不仅限于肺泡壁,也可以波及细支气管。肺间质纤维化与络病累积范围大致相似,故认为肺纤维化可归属于络病范畴。

2.2病程

清代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在总结历代医家对络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久、痛久则入血络”的理论,这与肺间质纤维化常为多种肺疾病迁延不愈发展到后期的结果,起病隐匿,病程较长的特点具有一致性。

2.3症状

肺络作为整个经络系统的一部分,承载着运行气血、营运阴阳、渗灌濡养、络属脏腑肢节的作用,故而肺络病的病理表现多为肺络运行不畅,气血凝滞,痹阻肺络,痰瘀凝结滞于肺络,肺络失于濡养[2]。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出现胸闷憋气,咳嗽咳痰,喘息气急等症状与肺间质纤维化劳力性呼吸困难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从病位、病程、症状方面讨论,肺间质纤维化与络病具有一致性。在络病理论基础上,现代医家对肺系病阐述了甚多独到见解。例如,张伟教授提出“肺毒”理论,认为无论外感或内伤,因气血津液运行失调而蕴积于肺脏的有毒物质系为肺毒,主要有痰毒和瘀毒[3]。痰瘀交结,阻滞肺络,使络中气血阻滞不通,形成络病,而络病又可产生痰瘀产物,如此循环往复,病情反复发作,损及肺络,导致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降低、肺纤维化改变。基于肺毒损伤肺络的病机,张伟教授提出以解毒通络、调气活血为原则,辨证施治,自拟“间质肺纤饮”治疗肺间质纤维化,取得良好疗效,为临床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