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大系统的王朝,在历史上如昙花一现,却光芒四射。但如果,这个国家还存在,那么统一的事情估计就没有秦国什么事情了,先看看他们之间的战果吧:

秦统一六国,此人功不可没,却落得身首异处。

公元前623年(晋襄公五年),晋国攻打秦国,攻下新城。

公元前620年(晋灵公元年),秦晋令狐之战,秦国败。

公元前617年(晋灵公四年),晋国攻打秦国,夺取少梁,秦国也夺取晋国的北征。

公元前613年(晋灵公八年),周顷王去世,公卿争权,晋国平定周乱,拥周匡王即位,赵盾主盟,与宋、陈、卫、郑、许、曹六国的国君在宋地新城结盟,晋国持续控制中原诸侯。

公元前606年(晋成公元年),晋伐郑。

公元前604年(晋成公三年),郑襄公即位,背楚向晋,楚伐郑,晋救。

公元前601年(晋成公六年),晋伐秦,俘将军赤。

公元前600年(晋成公七年),扈邑会集诸侯。晋伐陈,击败楚军。

综上所述,秦、晋之战,秦败多胜少,最终秦为何却能统一六国呢?这要归功于一个人,那就是智瑶。

秦统一六国,此人功不可没,却落得身首异处。

当晋国大权为智瑶所控的时候,一时间一发不可一世,打这个骂那个,这都不过瘾,还是来点实际的,收地,将众卿的地收起来献给晋国国君。作为大地主的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首当其冲。韩康子、魏桓子虽然不情愿,却还是听从了谋臣的话,让出封地,赵襄子不愿意,祖上留给的东西为啥给你?

这下惹毛了智瑶,于是出兵攻打赵襄子,赵襄子招架不住,逃亡到晋阳。智瑶水灌晋阳城,城内无落脚之地,易子相食,民无叛意。这时候的智瑶有点得意忘形了,说了一句把自己送到绝路的话:我现在才知道,水还可以灭掉一个国家!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牵马的韩康子和做警卫工作的魏桓子听见了,他们的都城也都在河边,回头这边收拾完了,他们估计就是下一个赵襄子。两人相视一下,做了一个决定,联合。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绝水灌智伯军,智瑶族人被诛杀,赵魏韩三家分晋。

秦统一六国,此人功不可没,却落得身首异处。

如果说三家分晋是偶然不如说是必然,作为晋国的六卿,他们势力逐渐强大到超越国君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限制他们了,智瑶只不过给他们了一个理由罢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智瑶才大于德才会导致身首异处。然而,作为赵魏韩,三家来说,他们和智氏一样都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失掉了作为臣子应有的义务,礼乐崩塌,从此历史进去了崇尚实力的战国时期。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