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日式吉列料理,即時湧上腦海的肯定是吉列豬扒;但其實元祖日式吉列肉食料理應該是始於19世紀中葉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解除鎖國禁令後由西方傳入的洋食料理牛扒,當時的日本廚師稍爲改變烹調方法,便創造了吉列牛扒。日本鎖國時期實行非正式的禁肉令,國民一般不會、也不喜歡喫牲畜肉食。「明治天皇」解除鎖國禁令的同時,也推動日本接受西方文明,並解除食肉的忌諱。但長達幾百年的禁肉令,日本本土出產的食用牲畜數量不多,很難滿足肉類需求量的急速增長;加上繁殖飼養牛隻的效率及成本遠高於豬隻,豬肉很快就取替牛肉成爲主要食用牲畜,於是吉列豬扒就成爲了馳名的日式洋料理。

不知什麼原因,幾年前日本忽然再次流行吉列牛扒,率先將這股熱潮引入香港的應該是旺角【琥酌】;去年開張不久也曾經光顧,只不過午餐時段沒有供應吉列牛扒而沒法一嘗。但想不到今日無心插柳,在百樂中心瀏覽有哪間新開餐廳時候,就發現了【Kobekyu吉列牛奶油烏冬專門店】。

此店源自韓國首爾,大半年前登陸香港旺角,沒想到那麼快已經在銅鑼灣開設分店,品嚐當日還要第二天才正式營業。與其他開設在百樂中心的餐廳一樣,裝修十分簡單;除了牆壁上的韓文之外,沒看到有什麼韓國餐廳特色,可能印象中的韓國餐廳都是韓式烤肉店、或近年相當流行播着強勁K-Pop的韓式炸雞店吧!

大餐牌內的選擇不算多,有一些小喫、涮涮鍋及拌飯,雖然餐廳源自韓國,但卻更像一家日式餐廳。

日式炸雞($45)雖然不算貴,但看到賣相已經肯定不會好喫。雞肉切得太過細粒、外表乾巴巴。喫進口果然又乾又硬,不夠香口、味道也非常一般,完全不像平時喫的日式炸雞那種又多肉汁兼熱辣辣的美味。

牛裏脊肉黑糯米炒飯($88)表面鋪滿牛肉及生椰菜絲,十分有吸引力。撥開表面的生椰菜絲就見到底下的黑糯米飯。

牛肉切厚粒,大約只有七成熟。牛味雖然一般不夠濃郁,但勝在非常軟腍。

除了牛肉之外,還有份量不少的原只小蝦。雖然欠缺蝦的鮮甜也是在意料之中,但總算叫做爽口,而且仍然有少少蝦味,不至於淡而無味。最好喫的竟然是黑糯米飯,軟糯中帶少少煙韌、有咬口,而且帶着微微的香辣,確實很惹味開胃。

吉列牛定食($148)有日式味噌湯、芝麻醬汁冷豆腐及兩大件吉列牛扒。

冷豆腐滑溜,配襯芝麻醬汁的香氣,味道確實不錯。就算是那碗白飯,都不是普通的白飯,表面灑上了一大撮芝麻粒、紫菜碎及炸香的蒜蓉,變得更加重口味,但卻又掩蓋了白米飯的香氣;是否喜歡,實在見仁見智。

餐廳的主打名物吉列牛扒有兩大件,分量還算挺多,實在有一點意料之外。如果評論吉列牛扒的外貌就真的非常一般了,表面的麪包糠明顯炸得過火,顏色太過深沉、不夠金黃,而且太過幹身,看上去已經知道不夠鬆脆。

雖然有一點瑕疵,但吉列牛扒也能做到應有的要求:只是最表面炸熟,中心部份差不多仍然是全生的,只不過是僅僅收幹了多餘的肉汁、沒有滲出血水。

喫吉列牛扒當然不會就這樣將一塊生肉放入口中,而是利用跟牛扒一起奉上的一個小小蠟燭陶板爐,將一小塊已經預先切開的吉列牛扒放在上面燒烤。由於牛扒熟得塊,而且又不需要燒至十成全熟,所以很快就能夠享受到鮮甜的牛肉美味及表面的香脆,不會發生因爲過分燒烤而引致香脆的吉列外衣因爲受熱吸收水分而變腍。與牛裏脊肉黑糯米炒飯相同,牛肉同樣鮮甜軟腍,唯獨牛味稍嫌不足;但綜合考慮價錢及份量,性價比算超值。

雖然不知道此店在首爾是否真的跟餐廳的宣傳一樣:人氣高企,但主打名物吉列牛扒確實值得一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