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秦陵的荒煙蔓草間,中宗對曾經一統宇內最終卻和一車鮑魚同時發臭的秦始皇嗤之以鼻,然而大發感慨的中宗顯然忘了,他的帝王生涯根本與秦始皇判若雲泥,他的權力早被架空,尤其是當他經歷過"景龍政變",親眼看着自己冊封的太子李重俊被斬落馬下的時候,他已經成爲孤家寡人,而他永遠不會想通,公元710年,就在這場政變過去三年之後,他會被一碗熱湯餅毒殺,而最終結果他性命的人,竟會是他的骨肉至親——韋后和安樂公主。庶出的太子李重俊自冊立以來,頗有人望,爲武三思所忌恨,他指使自己的兒子附馬武崇訓利用安樂公主在中宗及韋后面前讒害李重俊,企圖廢掉李重俊太子封號,並通過武崇訓慫恿安樂公主在李顯面前要求被冊立爲皇太女,將來好繼承皇位。

神龍元年(705)正月二十三日,剛剛經歷過"神龍政變"的武則天,被迫將皇位讓給了太子李顯,是爲唐中宗。復辟成功的李顯在重登皇位的第一件事便是恢復自己的李姓,去除母親留下的一切印記。與此同時,他也沒有忘記選定李家天下的繼承者——李重俊,儘管李重俊是庶出,並非他與韋后所生,但畢竟他姓李而不姓武,所以李重俊雖非嫡長子,但他還是因其恭順賢德,而被冊封爲太子。當皇權終於重歸李氏,整個李唐宗室和滿朝文武也是羣情振奮,覺得一個屬於大唐帝國的嶄新時代即將來臨。

然而,人們很快就失望了,這個經歷幾次沉浮的皇帝並未顯示出重振李唐雄風的架勢,相反,自其甫一執政起,整個朝堂和後宮便成爲滋生野心家的樂園,唐中宗並未對武氏宗族採取什麼狠手段,跟他一起患過難的韋后彷彿要補償顛沛流離的歲月,瘋狂的賣官鬻爵,而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則憑藉與韋后的牀笫之歡,重掌了朝中權柄,至於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更不是個省油的燈,也在瞄準着權力的高位。

由此,一場在中宗朝出現的政變最終被引爆,這場政變在歷史上的命名爲"景龍政變",儘管其興也勃其亡也忽,但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大唐歷史的軌跡。

事件的起因正是太子李重俊的被冊立,李重俊被正式冊立爲太子之後,很快就讓自己陷入到了危機之中,而對他構成危險的三個人,正是武三思,韋后和安樂公主。

先來看看武三思。在權傾朝野之後,武三思開始緊鑼密鼓地爲下一步佈局。庶出的太子李重俊自冊立以來,頗有人望,爲武三思所忌恨,他指使自己的兒子附馬武崇訓利用安樂公主在中宗及韋后面前讒害李重俊,企圖廢掉李重俊太子封號,並通過武崇訓慫恿安樂公主在李顯面前要求被冊立爲皇太女,將來好繼承皇位。這是一招"曲徑通幽"之路,城府極深的武三思與其說在千方百計地將自己的兒媳推上前臺,莫如說是在一步步經營着自己重返武周時代的迷夢,他相信,只要能將李重俊拉下馬,讓安樂公主上位,自己便可重新掌控李唐江山。當然,這個陰謀很快被老臣魏元忠識破,他極力勸阻中宗方纔未能得逞,而武三思和太子李重俊的樑子已經深深結下。

再看韋后。對於並非自己親生的李重俊,韋后同樣懷着深深的敵意。每當太子向她請安的時候,她的眼前總是浮現出當年被女皇逼死的親生兒子李重潤,如果不是他早早地殞命於宮廷的爭鬥,眼前的太子怎麼可能輪到李重俊?早已將中宗皇帝控於股掌的韋后,只要一想到將來的繼承者是太子李重俊,她便惡從膽邊生,她知道,如果真是這樣,她苦心爭來的權力將不復存在,而這,顯然是經歷了多年流放歲月的韋后最不希望看到的結局。

第三個將太子李重俊視爲眼中釘的人便是安樂公主。對於這個韋后在流放中途生下的女兒,中宗最爲驕慣,他總是覺得,自己對這個女兒的虧欠最多,正因如此,一朝復辟成功,只要安樂公主提出來的要求,中宗要會答應。然而,這樣的溺愛換來的卻是安樂公主的飛揚跋扈,恃寵而驕。當她穿上百鳥的羽毛織成的裙子,當她和武崇訓只有幾歲的兒子都被中宗封爲鎬國公,食邑五百戶,她已經全然不把太子李重俊放在眼裏,甚至公開稱呼太子爲奴才,而在公公武三思附馬武崇訓的鼓動下,她的心思也開始活絡起來,皇太子自古有之,而皇太女卻沒未有過,她必須要爭一爭!儘管這個要求最終被擱置了下來,但安樂公主的心卻再也無法"安樂"下來了。

當自己的太子之位被這麼多雙眼睛掂記着的時候,李重俊終於率先爆發了!作爲庶出的繼承者,李重俊深知自己的處境,他不能坐以待斃,必須先下手爲強。景龍元年(公元707)七月的長安是如此燥熱,諾大的皇城沒有一絲風,年輕的太子李重俊披掛上馬了。他在短時間內,暗暗地集結起了一支人馬,他們是手握重兵的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宗室成員成員左金吾大將軍李千里,以及右羽林軍將軍李思衝、李承況、獨孤諱之、沙吒忠義等人,這些人早就對武三思等人恨之入骨,當李重俊說出自己打算發動政變的計劃,馬上一拍即合。他們兵分兩路,一支由李重俊親自率領,李多祚作指揮,剷除武三思安樂公主等人,另一支人馬則由李千里率領,攻佔皇城各大城門。

這場突如其來的政變最初還算順利。當深夜闖入的軍隊出現武三思武崇訓父子面前,尚在迷夢中的二人在夢中看到的最後畫面,是一道凌厲的刀光,而安樂公主那天恰好回宮去了,幸運逃過一劫;李千里的人馬也是疾如閃電,迅速攻破了各大城門,率軍長驅直入,與李重俊和李多祚的人馬合兵一處,直逼玄武門。大唐的歷史演進中,再次出現了玄武門這個字眼,這座當年唐太宗發動政變的所在,成爲了大唐貞觀之治的起點,彼時,同樣是在玄武門下,歷史會給年輕的太子李重俊這樣的機會嗎?

歷史給出的是否定的回答。和自己的先祖相比,李重俊顯然激情有餘,智謀不足,其政治經驗和最重要的心狠果決更是大大遜色,而這些因素的缺失,註定讓這場"景龍政變"只是成爲大唐歷史中一個短暫的插曲。本來,兵臨城門之下的李重俊已對驚魂未定的中宗和韋后形成合圍之勢,可是他卻錯誤地認爲,武三思已除,只消逼迫中宗退位即可,然而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就在雙方對峙之時,中宗從城樓下拋出的一句話卻徹底攪亂了這支政變隊伍的軍心,"汝輩皆朕宿衛之士,何爲多祚反!若能斬反者,勿患不富貴!"這句被載入史冊的勸降之言,也許是中宗執政期內說的最有力最立竿見影的一名話了,因爲就在話音落地不久,城下便出現了騷動,很快,兵士們便亂成了一團,政變的執行指揮李多祚被亂軍殺死,太子李重俊見勢不妙,倉惶逃遁,結果在中途被屬下斬於馬下。當盛怒未消的唐中宗將李重俊的頭顱作爲武三思父子的祭獻,他長吁了一口氣,作爲同樣從政變中登上皇座的"過來人",唐中宗李顯對這個稚嫩而輕率的兒子投去的,是不屑一顧的冷酷神情。眷言君失德,驪邑想秦餘。政煩方改篆,愚俗乃焚書。 阿房久已滅,閣道遂成墟。欲厭東南氣,翻傷掩鮑車。 ——李顯《幸秦始皇陵》

這首《幸秦始皇陵》,是唐中宗李顯在拜謁秦始皇陵時有感而發。在平定了太子李重俊叛亂之後,中宗整了整衣冠,便繼續開始了他的執政。"阿房久已滅,閣道遂成墟。欲厭東南氣,翻傷掩鮑車。"站在秦陵的荒煙蔓草間,中宗對曾經一統宇內最終卻和一車鮑魚同時發臭的秦始皇嗤之以鼻,然而大發感慨的中宗顯然忘了,他的帝王生涯根本與秦始皇判若雲泥,他的權力早被架空,尤其是當他經歷過"景龍政變",親眼看着自己冊封的太子李重俊被斬落馬下的時候,他已經成爲孤家寡人,而他永遠不會想通,公元710年,就在這場政變過去三年之後,他會被一碗熱湯餅毒殺,而最終結果他性命的人,竟會是他的骨肉至親——韋后和安樂公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