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被逼退位時,他的百萬軍隊爲什麼一槍不發?這個問題,咱們要從清軍的軍制說起。

剛入關的時候,清軍主力是八旗兵,包括滿八旗和漢蒙八旗,之後像吳三桂這樣的漢人投降之後,又設立了新的部隊,綠營兵。

入關之後,八旗兵就迅速墮落了,別說打仗了,就是基本的身體素質都弱的不行,尤其是鴉片戰爭後,八旗兵更是吸食鴉片的主力軍。

所以,到康雍乾時期,綠營是清朝的絕對主力。綠營兵是滿清入關時,接收漢人的軍隊改編而成,因爲使用綠旗,以營爲單位,所以稱爲綠營兵。這是組成清朝正規軍的另一部分。

但是,綠營兵在抗擊太平天國前期就被打的落花流水,這一時期的綠營兵,象八旗兵一樣,基本上沒有啥戰鬥力。這也是太平軍短時間能攻佔江南大部分地方的原因。綠營兵在清末大多改成巡防營。

以上兩部分是清朝的正規軍,衣服上寫的是“兵”。

太平天國起義後,湘、淮軍等漢族爲主的、以團練起家的武裝崛起,這些人的衣服上寫的是“勇”。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湘軍讓朝廷飽受猜疑,最後不得解散歸鄉。

在甲午戰爭中,淮軍就充當了國防軍的角色,淮軍因爲戰敗,基本是分崩離析的狀態了。

這個時候,偌大的清朝發現自己無兵可用,於是清朝就讓袁世凱在小站練兵,編練新軍。

慈禧的手段絕對高,爲了防備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她命令湖廣總督張之洞在南方練新軍。

但練好之後,這支部隊後來成了武昌起義的主力。作爲清朝用來制衡袁世凱的湖北新軍,最後竟然成爲了清朝的掘墓人。這不僅讓清朝南方無部隊可用,也使得袁世凱形成了一家獨大的局面。

袁世凱和張之洞試練新軍取得初步成功之後,1902年清政府要求在全國編練36鎮(師)新軍,由於財政有限,到清帝退位時,全國只編練成了14鎮14協新軍。

而各地的新軍大多被同盟會人員控制,滿清寄託巨大希望的新軍,到武昌起義後,幾乎全部都起義了。短短兩個多月清朝就失去了半壁江山。清朝唯一能夠依靠的軍事力量,幾乎只剩下袁世凱的北洋六鎮了。這是清政府開始沒有想到的。

清帝退位前夕,袁世凱在和南方新軍進行周旋的同時,又在北方逼迫清廷退位。清政府已經無兵可派了,派誰呢,南方新軍造反,北洋新軍從上到下已成爲袁世凱的私人武裝,除了袁世凱的軍令,根本不把清廷的聖旨放在眼裏。

另外還有巡防營系統,只有封建腐朽的巡防隊(營)聽命於督撫。但是戰鬥力非常一般,並且成分複雜。比如張作霖就是巡防營系統的,還有廣西的陸榮廷。巡防營的職能是治安,都沒有參加過大的戰鬥,你能指望清朝的治安部隊戰鬥力有多強嗎?

實際上,自太平天國被消滅後,清政府就已經喪失了對於軍隊的掌控。例如,在八國聯軍侵華進攻北京時,地方實力派如李鴻章、袁世凱、張之洞等人,幾乎按兵不動,張之洞更是自作主張和列強簽訂了東南互保條約,面對這種極爲明顯的叛逆行爲,慈禧居然毫無辦法,事後沒有任何怪罪,足見清朝政府的權威已經下降到了何種程度。

手腕超羣、人見人怕的慈禧尚且如此,你要隆裕、載灃和小溥儀,面對起義軍和袁世凱逼宮,還能怎麼辦?保命要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